医疗服务价改新探索(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

厦视新闻 2024-04-05 20:03:37

2024-04-05 20:03:37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市公立医疗机构的收入,除了财政投入外,主要靠药品差价、医用耗材差价和医疗服务费用。近年来,随着药品耗材零差率销售、集中带量采购等措施落地见效,公立医疗机构对医疗服务收入的依赖度越来越高。这次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我市各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有“降”有“升”,而且,对于哪些项目的价格要调整、如何调整,医院从原来的被动执行者,变成了主动参与者,这也就大大调动了医院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主任 杨运刚:我们目前的价格,远远和我们医生的成本付出是不匹配的。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护士长 吴杨玲:我们想说提高大抢救的费用,能够充分体现我们临床的价值。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副主任 黄朝阳:调整的项目,特别是要求常用的这个项目,对我们的压力也是很大。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主任 汪建华:希望尊重我们影像科的劳动付出。

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会议室里,一场有关复杂性医疗服务项目报价的论证会正在进行中,来自急诊、检验、影像、儿科等科室的医护人员围绕哪些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要调整的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论证会就像是一场临床科室间的“辩论赛”。很显然,这场“辩论赛”的各方“辩手”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作为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他们提出了各自需要调价的医疗项目以及调价的理由。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 彭小松:我们医院主要是遵循总量控制,突出重点,有升有降的原则,进行这个项目的报价。

根据市医疗保障局的报价规则,医疗机构需要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主动对项目进行筛选,价格得有升有降,而且升降总量绑定在了一起,调增总量越高,调降总量也越多。在论证会开始前,医院的医保与物价管理部门,对部分科室的项目已经做过了调研和评估,提前与科室负责人进行了沟通。在“有升有降”的原则下,有的科室作出了“让步”。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主任 汪建华:以肿瘤的患者为例,从他的早期筛查到定性的诊断,治疗以后的随访复查,其实是要非常多的影像检查,确实对这一部分患者来讲,他对医疗费用是非常敏感,也是很有压力,从患者的这个维度来考量,我们也是需要考虑到社会的公益性。

自我市启动改革试点以来,医院在上报复杂性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情况前,都要举行这样的论证会,参与报价的科室都要参加。论证会的主角除了各科室的“辩手”外,还有一个“评审团”,他们由各个临床科室抽调的医护人员,以及医保、收费专员和医务部、护理部等职能部门人员组成,对各科室的论证内容打分。根据综合分数排名,“评审团”最终形成一项比较合理的调价方案,上报医院管理层论证、审核。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保与物价管理部副主任 吴宁宁:我们要综合各方面来进行评估,来提高我们报价的命中率,解决患者就诊的费用问题,解决我们这个学科面临的运营压力,以及技术劳动价值的体现。

改革过程中,医保管理部门还从制度建设、日常管理、运行情况等方面,设置了25个量化工作考核指标,明确评分细则,对医疗机构的整体价格管理情况进行综合评分。各机构得分排名与报价联动,还会纳入医保年度考核。这就鼓励医疗机构,更加重视医疗服务价格日常管理。在价改的探索中,医院从原来的被动执行者,变成了主动参与者,价格形成也从原来“政府说了算”,转化为“机制说了算”。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王占祥:价格调整因为牵扯到方方面面,我们特别重视每次价格调整以后的效果,比如说我们建立了一整套的患者反馈机制,根据患者的反馈(作为参考),以满足我们价格调整达到一个更合适的需求。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