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误解知多少|世界孤独症日
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
“医生,我1岁的儿子被诊断为孤独症,他是不是长大就好了?”
“医生,我家孩子只是性格内向,不愿意社交,怎么就被诊断为孤独症了?”
“医生,我闺女刚被确诊为孤独症,是因为我们对她的关爱太少了吗?”
在门诊,医生经常被很多家长问类似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孤独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起病于发育早期,通常在3岁以内发病。
在临床上,有孤独症类似特征的,起病于儿童期的神经发育疾病也被归类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
孤独症儿童常被人们称作是“星星的孩子”。他们就好像来自遥远的星球,在夜空中独自闪烁。
社会公众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认识孤独症,学会理解并接纳孤独症儿童,营造关注与关爱他们及其家庭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让每一颗“星星”都能闪闪发光。
认清误区
尽早干预
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尚无药物可以治愈。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行为干预和教育可以改善孤独症儿童的不良预后。干预越早越好,确诊患儿应立即干预,疑似患儿也应尽早干预。
孤独症的主要干预手段为康复训练。
该方法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多维度干预,不仅关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核心症状,还注重提升他们的日常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家长需要利用家庭与社会资源,给孩子营造语言沟通与交流的环境。
部分孤独症儿童容易出现影响自身和他人的各种挑战性问题行为,因此采用相应的行为矫正方法和预防策略,可以从多到少、从少到无地减少问题行为。
如果孤独症儿童存在较严重的情绪不稳、自伤、攻击和破坏性行为,且行为矫正方法无效,或同时患有其他精神障碍时,就可以采用药物治疗。
给予关爱
孤独症患者从儿童期开始就需要接受康复教育,离不开长期、持续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全方位支持。
在家中,家长如何更好地关爱孩子?
家长要尽早学习康复教育方法,并采用相应的训练手段,以帮助减少孩子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行为。家长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阅读科普书籍、参加相关培训和活动等方式,学会与孩子有效沟通。
孩子需要一个温暖、稳定、和睦的家庭环境。父母之间相互关心、理解和支持,父母对孩子呵护、理解和关爱,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并保持情绪稳定。父母的陪伴和关爱能帮助孩子缓解焦虑、紧张和恐惧情绪。
帮助孩子建立对自身的认识、探索,以及合适的情感表达和行为调整。例如,引导孩子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情绪,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你现在感到开心吗?”“你似乎有些难过,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在日常互动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分享情感、理解他人需求等社交技能。家长要注意正向引导、用语简洁、语调舒缓,帮助孩子建立主动沟通的自信,培养孩子积极社交的技能。
除了家庭的支持,关注孤独症患者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他们需要社会、学校、社区的理解和接纳,更需要全社会为他们及其家庭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生命,本该平等,
爱心,无处不在。
用爱,传递温暖,
用爱,点亮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