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实践”我来讲(一):从一个湖 看一座城
3月25日,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现场交流会在厦门召开,全国多地代表来到厦门实地考察,厦门生态保护修复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再次吸引全国的目光。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36年来,从治理筼筜湖二十字方针出发,厦门从海港型风景城市发展为海湾型生态城市,探索出一条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促进人海和谐的生态文明实践路径。从今天起,《厦视新闻》推出《“厦门实践”我来讲》系列微视频,以主持人、记者的视角,讲述厦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验与做法,探寻“厦门实践”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今天我们首先关注筼筜湖的治理。
现场:这里是厦门的城市会客厅,筼筜湖。
现场:来,喝茶!
现场:小鸽子去找白鹭女神啦!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主持人 戴小楠:今天的厦门人已经习惯了市中心藏着这样一个风光旖旎、灵动有趣的好去处。不过在30多年前,筼筜湖可不是现在这般模样。我是厦门广播电视集团戴小楠,筼筜湖的前世今生,今天我来讲。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主持人 戴小楠:这是我的同事在上世纪80年代拍下的新闻。那时的筼筜港,因为长期修堤围海造田,已经成为了封闭的内湖。筼筜湖1.6平方千米的水域面积,承担着市区37平方千米流域的泄洪排涝,生态严重恶化,有人说,这里是“厦门厅堂里的马桶”。
时任厦门市公用事业局副局长 张益河:老百姓哀声载道,有的打电话,有的写信,呼声非常强烈。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主持人 戴小楠: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筼筜湖到了必须要治的阶段!可是,从哪开刀呢?这些大厂当时可都是特区经济的重要支柱!那几年,习近平同志刚到厦门工作,他面临着这样一个抉择难题:是不是要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呢?
时任厦门市公用事业局副局长 张益河:习近平同志花了整整几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查研究,1988年的3月30日,习近平同志主持了一次筼筜湖综合治理会议,当场决定追加1000万元,什么概念?全市(当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都用到筼筜湖来了。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主持人 戴小楠:要发展经济还是保护生态环境,厦门做出了选择。从搬迁关停工厂,到建设污水处理厂;从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到广纳各地专家良策.......厦门开始了筼筜湖治理之路。
时任厦门市公用事业局副局长 张益河:真的是体现了为人民的理念,充分听取人民的强烈呼声,而且是下最大的决心,全体动员,把谁也不敢拍板的治污方案定下来。我说,治理筼筜湖的春天来了,我们拼着老命,也不能辜负老百姓的希望,是不是?
现场:下了大决心,但是治理工作却是千头万绪,该从哪儿抓起?习近平同志创造性提出的治湖思路总结为“20字方针”: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这其中,依法治湖被摆在最前面。我手上的这份,是1997年7月厦门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厦门市筼筜湖区管理办法》。讲求科学的外部约束让筼筜湖得以迅速告别黑臭水体。
市人大城建环资委原主任委员 傅子仪:为一个湖来定一部法律是少见的。20字治湖方针首条就是依法治湖,就是法律要先行。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主持人 戴小楠 vs 市人大城建环资委原主任委员 傅子仪:(傅主任,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第一条,就把筼筜湖定位成要建设成厦门市的文化娱乐、游览休闲的风景区,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第一,绿化率定到85%,水质是按照景观水质的要求,那是很高标准的。通过立法,形成了厦门人共同的意志,政府要照着办,老百姓也要遵守着办。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主持人 戴小楠:从《筼筜湖管理办法》到《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依法治湖贯穿始终。筼筜湖的水清了,树绿了,白鹭也回来了!这里坚持每10年进行一次大清淤(根治病灶),建设闸门堤坝,纳潮入湖清淤筑岸(畅通“经脉”),沿岸植树种花,连通环湖步道(调理“气色”),大家打开了以往紧闭的门窗,走进身边的绿地公园,走向家门口的亲水空间。
市筼筜湖保护中心副主任 林雪苹:这些年,我们一直遵循20字的治湖方针,结合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升筼筜湖的生态治理水平。
厦门广播集团主持人 戴小楠:习近平总书记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天的筼筜湖畔,随处可以听到悦耳的鸟鸣。这里不仅到处是休闲的市民游客,还有着63种游泳生物、123种浮游植物、88种鸟类。厦门人民尝到了生态环境改善的“甜头”,也更发自内心地有了呵护生态环境的“奔头”。小到沿湖的一盏路灯、一把座椅,大到筼筜湖的环湖步道怎么修、湖区水质怎么改善......大家都纷纷提建议、想法子,还有人自告奋勇担任“市民湖长”,全体厦门人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着这一汪碧水。
市民 黄女士:这里环境很好,这条路上面就是会有很多鸟来筑巢。
小朋友:我看到了很多小鸟,(比如)灰喜鹊,还有很多草地,很漂亮。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主持人 戴小楠:坐上游船,昔日的“筼筜渔火”变成如今更具魅力的筼筜雅游”,它不仅是我们眼中的风景,更吸引了五湖四海的目光。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主持人 戴小楠:蔡教授您在平常也接经常会接触到很多五湖四海的学员,再跟大家去分享筼筜湖治理经验的时候,有哪一些是让您觉得特别有感的?
中共厦门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蔡旭:我们经常说筼筜湖的综合治理,是厦门生态环境保护荡开的第一朵涟漪,它把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外部约束跟内生动力,这对关系处理得比较好。从80年代开始我们先后4次修订了筼筜湖片区的管理以及保护的办法,所以就有了外部法律的约束,再经过大量的宣传以及环境的改善,周边的居民切身感受到了环境的变化给他们带来的福利,这种变化唤醒了群众参与到筼筜湖保护的热情,又反而会推动我们法律的这种修订完善,所以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这么一对关系。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主持人 戴小楠:可以说,筼筜湖综合治理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缩影,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发端,厦门也因此探索出一条促进人海和谐的生态文明实践路径。从筼筜湖的整治起步,厦门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美丽也是竞争力。这些年来,众多的跨国公司、高端人才选择厦门,也是因为优良的环境。回过头来看,所谓的生态就是不仅仅为人着想,还要为鸟类、昆虫着想,为树木、碧水着想。绵延的海岸线不仅勾画出令人沉醉的美,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