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执行花费更多!莫让假节约成真浪费的推手
火车软卧一定比高铁二等座贵?设备换新的肯定不如修旧的便宜?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个别地方、单位打着节俭的名号,只认座位等级不看价格、宁愿多次维修也不愿换新,造成浪费。
省钱省到最后,反而花了更多钱,还真不是段子。据报道,有单位因倡导节俭、坐飞机要走流程,建议办完事的员工多住一晚坐火车返回,折腾了半天也没省下钱;有单位电脑卡得动都动不了,明明耽误工作但又拒绝申请新机器;有“高龄”公务车每年维修多次,一两年的维修费甚至超过了车辆残值;有的办公楼已属危房多年,不断维修加固或者另外租赁写字楼,根本没有推倒重建划算……这一系列“迷之操作”,出发点都是为了省钱。
钱到底省没省下来,账目不会骗人;省小钱花大钱,这个道理老百姓懂,单位更应该清楚。为什么还要当这个冤大头?其中有采购流程长、手续烦琐、懒得换、将就着用等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也是最为冠冕堂皇的理由:按规定办事。确实,从车轮到舌尖,从差旅到办公,从设备到用房,凡是花公家钱的地方都有规矩约束、都受政策监督。这既是为了防止有人花钱大手大脚,减少铺张浪费;也是为了限制权力滥用,防范有人中饱私囊。扎紧政府的钱袋子,同时切断损公肥私的野路子,有赖一条条看得着的警戒线。
同样需要明确的是,在反对铺张浪费的前提下,规定定的是底线,而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花钱越少越好、花小钱办大事,才是节俭的正确思路,是规定定好的方向;有些地方、单位为“认死理儿”多花了不少钱,还要把责任都推给“倡导节俭”、“按规矩办事”,未免胶柱鼓瑟,甚至有甩锅的嫌疑。扪心自问,省钱省出来的浪费,到底是因为没算明白账,还是因为节俭的名头好听?机械执行规定,是真的觉得没什么问题,还是害怕担责?假节俭真浪费背后,自欺欺人的形式主义、怕担责任的精致利己恐怕才是问题的根源。
如何将节约落到实处?无他,唯有实事求是。客观而言,一些政策制定时间过久,需要与时俱进。比如以往机票比火车票贵,因此差旅费用报销有席位标准的限制;但现在第三方平台、航空公司优惠力度大,坐飞机很可能更划算。地方、单位不必盯着规定的细节不放,“老标准”也要适应新变化,为反对铺张浪费提供新解法。比如可以设置支出红线而不以席位标准设限,鼓励经手人选择质优价廉的产品;追求效益最大化,确实不能再用的设备,“脱密”后交给市场,还能给单位“回回血”。反对铺张浪费,过紧日子,就是要在账目上体现出来。
解决假节俭真浪费,办法容易想,但怕担责和“认死理”的思想根源,还需深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