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集美大社:“婆婆妈妈”艺术家共绘街区文化

两岸新新闻 2024-02-04 22:49:54

2024-02-04 22:49:54

在厦门集美大社社区,有一群特殊的艺术家,她们都是社区里的“婆婆妈妈”们。原本她们只是零基础的艺术素人。如今她们行走在宗祠、巷弄间,将平时生活的地方,变成笔下的乡愁记忆。

在厦门集美大社的宗祠广场上,孩童奔跑嬉戏,游客往来如织。一群打扮精致时尚的“婆婆妈妈”们在人群中尤为显眼。她们手持画笔,画着眼前的大社。

集美大社素人艺术家 杨雪婷:这是大社的一个门,门坊,然后这是算一个门神,这代表性的沙茶面,我没有学画画,纯粹是爱好。

这群素人艺术家年龄在四十到六十岁之间,都来自集美大社。是什么让她们拿起画笔,开启艺术创作?这还得从几年前的一场公益活动开始说起。2019年6月,依托艺术街区的资源优势,集美大社发起首届“素人美术创作营”,招募30至70岁之间的当地居民为学员,邀请驻地艺术家为大家提供系统的艺术教育。

集美大社素人艺术家 汪丽萍:通过老师这样的指导,我们就是说慢慢地感悟到,画画有抽象的,而且有生活当中的,有痛苦疾病,各方面都可以从,在画画上面表现出来。

集美大社素人艺术家 徐明丽:看了这个石头,感觉有点像鞋子的感觉,就画了一个鞋子,还画了一个南熏楼。

驻地艺术家 郑建松:我主要是从传统书画、篆刻、刻字这一块,去培养大家一个兴趣,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一开始可能那条线条都拉不直,现在可能都能够作画了,眼力也会提升很多,她们就懂得辨别哪一些高级的美。

郑建松是驻地艺术家的其中一员,前不久,集美大学艺术学院为他和另一位驻地艺术家唐伟颁发了客座教授的聘书。他们在嘉庚故里用“艺术反哺生活”,以“艺术家、院校反哺社会”的举动,也为大社播下了艺术的“种子”。

驻地艺术家 唐伟:因为我们住的也都是这种老房子,作为创作工作的地方,而对这种本土文化和自己的喜好,所以我们只有扎根在这边,做一些类似公益性的,比如说大社的婆婆妈妈,带领她们从事一些艺术创作,和基本都是以公益性引导的,一些美育教育这块。

集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陈其端:我们高校培养的人才为地方服务,是首要的一个任务,把这个地方的人才,或者外面民间的这个优秀人才为高校所用,然后就是高校反过来,就是为地方服务。

【记者手记】

爱大社爱生活,如今,这些婆婆妈妈已经成为街坊邻里之间“小有名气”的艺术家。脚下的这片土地,孕育了孩童的成长,也滋养她们不断迸发创作热情的源泉。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