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祭灶采买忙不停 年味里看乡愁
在小年里,不少台湾民众会到文武圣殿点光明灯,在紫南宫求财运,去南门市场买年货,在忙碌与期许中迈进“春节时间”。
小年,也被称为“灶神节”、“祭灶节”等,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民众们准备了清茶、甜点、水果、祭拜,再把金纸装进红包袋,以求来年平安顺利。送完灶神后,则开始打扫,依次清理神像、香炉、牌位等等。
台湾民俗专家 张旭初:(香炉)不能倒过来,因为倒过来等于你的钱,可能就会被倒掉了。
小年这天,高雄的民众则会到文武圣殿求平安,同时也会点上免费的光明灯,祈祷来年平安顺遂。
台湾民众:这四年来我们就是每一个新年,都能够来这边点光明灯,然后也不需要付任何费用,就能来这里祈求平安这样子。
与大陆过年氛围相似,临近春节,台湾各地传统市场也迎来采购年货的人潮。台北南门市场涌现人潮,适合送礼的腊肠、肉干、肉松,还有外型像金元宝的水饺,都十分抢手。
台湾民众:今天买的是蚕豆酥,另外还有肉松,还有(蜜饯)化核应子,过几天会来买年糕。
台湾民众:今天买了肉片肉松,还有肉干这样,大概(预估)花两三万(新台币)。
顾客大包小包购买,解馋之余,也解乡愁。采买的年货清单里, 除了牛猪鸡等肉类是必买选项,海鲜食材买气也很旺。
台湾民众:让每个人都有乌鱼子,当零嘴吃。我爱吃,小孩子也跟着我爱吃,这小的就不用切,就直接一个人分一片(啃)着吃。
台湾民众:我买鳗鱼还有鱼片,比较没有刺,还有虾子。
春节关乎味觉,最醇厚的是传统家乡味。干贝、鲍鱼、大虾等海鲜虽然涨价不少,但大家购买热情不减,因为对于不少台湾人来说,年菜少不了一道佛跳墙,更少不了年年有鱼的好彩头。
台湾民众:(白鲳)很贵很贵,你说这多少?这一只破千元,以前差不多一半的价钱,就可以买到了。当然过年贵,上星期问550元新台币,现在650元新台币,今天一定要买了。
奔走在市场里,大家筹备着除夕围炉的大餐,期待着亲情、乡情的盛宴,这也是两岸中国人亘古不变的年味儿。
【专家点评】王炳忠:台湾年俗传承自闽南 两岸根脉相同味蕾相通
通过刚才的片子我们看到,闽台两地过小年的习俗基本相同,年味儿背后是怎样的文化基因?两岸如何共同传承中华年俗?我们来听时事评论员王炳忠在岛内的观察。
台湾时事评论员 王炳忠:台湾大体是传承自闽南,所以我们是在年二十四(小年)送神,那么送了神以后,进入年关,年味渐浓,从除夕一直到大年初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时候,尤其要在祖先牌位神案上要留下一碗饭,这个饭上要插上一个“春”字,代表春饭,闽南话叫做剩下的饭,表示年年有余,年年都有剩。你知道我是个标准的吃货,那么我在过去这几年因为疫情的关系,所以在家里头我这个吃货,开始研究起怎么做菜,过去从来不下厨房的,我才第一次体会到中华美食真的是博大精深,尤其我们说这个台菜,到底台菜的这个定义是什么?其实呢最早有些研究学者说,大概是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末期,开始呢在台湾有很多酒楼,除了是以福建菜为主之外,还有加上广东菜,还有当时其实很流行的,有一些是我们讲的江浙上海菜,像今天台湾人吃办桌吃流水席,一定要出来的这个宴客菜佛跳墙,就是来自福州,那么更不要讲我们说的海蛎煎那就是来自闽南。我自己很多亲友啊到福建去都说,同样是闽南菜,在福建吃到的有很多新的做法、新的技法、新的创意,台湾都没有接触过,所以要不断地大家互相碰撞。在共同的根脉的基础上,大家的味蕾都是相通的,那么把这个中华元素呢更加的给它彰显,所谓两岸共同携手合作,让中华文化在全世界发光发热,共同赚全世界的钱。
【搞懂了!南北方小年日期不同原来是这个原因】
“小年”的风俗和氛围让人觉得喜气洋洋、暖意融融。为什么南北方小年差一天?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交融?
(1)小年又被称为“灶神节”“祭灶节”,小年的日期,自古就有着“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家的小年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小年是每年的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的小年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五。之所以这么划分,是因为宋代之前北方多为政治中心,受官方文化影响深,所以人们过小年选在腊月二十三,而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则为腊月二十四,鄱阳湖沿岸等地保有旧船家习俗,小年选在腊月二十五过。
(2)传统“小年”与“祭灶”息息相关。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往往会在灶王像前摆放糖瓜,这类食品又甜又粘,取意灶君吃了嘴被粘住,免说是非。这也就有了“二十三糖瓜粘”的说法。随着时代变迁,迷信的色彩渐渐褪去,但留下的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3)小年这一天,扫尘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北方叫“除尘”,南方叫“禅尘”。把家里一年都不曾打扫到的角角落落来一次彻底的大扫除,倒掉尘土,也是清除过去一整年的不愉快。此外,还有一些其他习俗,比如北方的小年就是吃饺子,南方的小年则是吃年糕,寓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高。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小年作为春节的序曲,都表达了人们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同时南北方的日期、习俗差异,也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