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台记忆(一):穿越海峡的家书
1949年,蒋介石败逃台湾,当时有六十万左右的国民党军官兵也不得不背井离乡,跟着蒋介石退守台湾。骨肉分离,家庭破碎,分隔的海峡造成了无数人间悲剧。回家,是去台老兵一生的念想。那时候,一封封两岸家书穿越海峡,辗转相寄,诉说着乡愁,传递着思念。系列报道《迁台记忆》第一集,我们先带您来看山东籍去台老兵燕铭功写给女儿的家书,感受那份骨肉情深和团圆企盼。
“泽荣吾儿:人不能与命争,自爸离家流浪他乡,将近四十年之久,爸唯一的希望,能父女见一面,爸也满足了。我想在我有生之年不难实现,只要国家统一,我们就可能在一起,重温过去的欢笑。”
写这封家书的老人,名叫燕铭功,1926年出生,山东广饶人。1949年,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他,不得不离别故乡和亲人,在海峡那头的高雄以所谓“外省人”的身份寄居,而这一待就是一辈子。
1986年,燕铭功罹患癌症,弥留之际,他给远在家乡的女儿燕泽荣写了一封绝笔信,交代自己的遗愿。
燕铭功女儿 燕泽荣:爸希望你将来能把我的骨头迎回家,与你母亲葬在一起,我的坟墓在冈山。
这封写满父亲遗憾的绝笔家书,燕泽荣不知读了多少遍。如今年过八旬的她,每读一遍也还是心痛。
燕铭功女儿 燕泽荣:假如父亲活着,哪怕见一面也是好的。
燕泽荣说,在她2岁时,父亲就离家了,多年杳无音讯,留下她和母亲相依为命,靠亲戚接济度日。17岁时,母亲去世,燕泽荣为了活下去,匆匆嫁人。1983年,那时的两岸还处于隔绝对峙状态。突然有一天,燕泽荣的小叔收到一封燕铭功托朋友从香港辗转捎来的信。信中燕铭功说,自己在台湾一直惦念着家中的妻女,没有再娶。随信还寄来了几张照片和钱。看着照片里自己日思夜想却又略感陌生的父亲,燕泽荣苦涩的人生里,似乎有了一丝甜的味道。
燕铭功女儿 燕泽荣:想(父亲)了就看看(信和照片),想了就看看。
燕泽荣孙女 刘凯丽:那时候的寄(信)也是托人捎,并不是真正地通过邮寄的方式,因为奶奶日子过得比较清贫,所以她的父亲总是托人回来的时候,给带一点生活的补助,然后在信里也就会跟她念叨,他在那边生活的状况。在那个年代,奶奶跟她父亲就是只能通过这种最原始的方式来沟通,而且一封信一寄就是半年甚至一年,所以那时候等她父亲的信,可能就是奶奶这段艰苦的日子,熬下去的一个支柱和希望。
1983年至1986年间,燕泽荣一共收到五封父亲的来信,而最后一封绝笔信,犹如晴天霹雳,把父女俩期盼团圆的念想彻底击碎。
燕铭功女儿 燕泽荣:我拆开信一看,走不动路了。
燕泽荣孙女 刘凯丽:总是听奶奶说,(她父亲)在台湾回不来了,每到逢年过节,还有就是奶奶父亲的忌日,奶奶都会朝着东南的方向,去看一看,望一望,因为台湾在祖国的东南方向。然后随着年纪长大,姑姑们还有爸爸也跟我说,我们什么时候能去把奶奶父亲的骨灰运回来?但是限于各种条件的因素,所以一直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去年奶奶生病了一场,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她,我就在想一定要帮她完成这个愿望,否则的话,我觉得她临死眼睛都不会合上的。
今年六月,刘凯丽通过网络平台,联系上了多次穿梭于海峡两岸,帮助去世台湾老兵将骨灰送回大陆安葬的高雄左营祥和里里长刘德文,将燕铭功的基本情况、信件、照片、墓地地址发给了他。刘德文根据资料,很快找到了燕铭功的坟墓。今年8月18日,刘德文背着燕铭功的骨灰回到山东,漂泊他乡四十年的老兵,终于落叶归根。
燕铭功女儿 燕泽荣:父亲骨灰下车的那一刻,我再也憋不住了,只知道哭,这算什么见面,后来又一想,能回家就很好了。
燕泽荣孙女 刘凯丽:当下葬的那一刻,奶奶在她父亲的坟前失声痛哭,然后旁边有一个奶奶就劝我们说,不要去劝她不哭了,说这些年她太不容易了,她盼了这么多年,她的父亲终于回来了。
高雄市左营区祥和里里长 刘德文:我们心里很难受,心里感伤,因为一生中老兵活着的时候,(女儿)没有叫过爸爸一句。当我们抬回去以后才知道,看到这个女儿抱着骨灰坛叫爸爸,这也是她一生中第一次,朝着骨灰坛叫爸爸。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我要回家”,是去台老兵共同的心声。
高雄市左营区祥和里里长 刘德文:我这20年来每次跟老兵接触,其实他们盼的都是想要回家。聊起乡愁的时候,就会想起自己的父母亲,也会想起自己最亲的土,家乡种什么水果,家乡的一些大树或是门前有一座山,回到自己最亲的土,跟自己的亲人跟自己的妻子合葬,或是葬在父母亲旁边,这个都是一些老兵的最终的夙愿了,这个就是乡愁。
燕泽荣的菜园里,种了许多蔬菜。丰收这天,她从地里挖出两颗带着泥土芳香的大白菜,拿来包饺子。
燕泽荣孙女 刘凯丽:(老姥爷)能回到家乡的怀抱,就已经很幸福了,再吃上自个儿包的水饺,就更幸福了。
山东人喜欢吃饺子,亲人团圆时,更要吃饺子。
雁南飞,离人归,黄河终将入海,我们一起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