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发布:聚焦基础研究前沿技术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近日,我市发布《厦门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计划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城乡建设与交通低碳零碳技术攻关等十大科技行动,并加强与人工智能、互联网、量子科技等前沿方向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示范应用,助力厦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实施方案》提出,以交通领域电能替代、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交通应用平台与服务智慧化为发展重点,我市将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先进电驱动与智能化、氢燃料汽车、车路协同及数字化智慧出行、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等低碳交通运输新型技术。拓展低碳交通技术“油改电”等应用场景,促进交通领域低碳技术创新迭代。
在厦门港海天码头,全国首艘串联式油电混合智能拖轮——“厦港拖30”,正在协助全长近300米的大型集装箱船舶“正利海鲢”轮顺利靠泊。据介绍,“厦港拖30”配备有锂电池、柴油发电机组以及船舶能效管理系统等,在纯电动推进模式下可实现零油耗、零排放;根据作业需要,它还可以采用混合动力推进模式,将三台柴油发电机组灵活组合并网,并由锂电池参与“削峰填谷”,单船每年可节省燃油200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600吨。
厦门港务船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建峰:自11月7日交付运营以来,从该船能效管理数据来看,其节能率超过60%以上,远超当时设计理论测算值30%,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明年,企业还将计划启动3到4艘纯电或混动拖轮,持续与嘉庚创新实验室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展智能机舱、船舶能效管理系统的研发,推动船舶电动化、智能化。
嘉庚创新实验室副研究员 张恒诚:“双碳”已经形成全社会共识、从政府层面、日常生活层面,这个是必然趋势,我们也是利用自身优势,前期积累的模型和算法的支持,进一步推动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双碳”目标已经成为我市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目前,嘉庚创新实验室已和宁德时代、天马微、三安光电等7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实施储能、氢能和硅能等9大项目群的科技与产业化项目,在氢能、光伏、未来显示等领域攻克关键技术难题20多项。
在这当中,氢能制造和利用被认为是未来能源革命的关键技术。眼前这张阴离子交换膜就是制氢的核心材料,可以降低制氢成本,提高制氢安全。目前,全球只有10家左右企业可以实现小批量生产。嘉庚创新实验室研究员张秋根带领团队,主攻这一核心材料,计划明年建设一条年产1万平米中试生产线。张秋根告诉记者,阴离子交换膜不仅可以应用于制氢,还可以应用于氢燃料电池、碳捕获利用等下一代氢气产业中,潜力十分巨大。从科研成果到交付市场,团队需要不断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实施方案》明确了推动低碳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政策支持,将有助于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促进低碳产业升级。
厦门大学教授、嘉庚创新实验室双聘研究员、AEM制氢项目负责人 张秋根:对于厦门清洁能源的发展非常有利,它可以提供政策、资金各方面的支持,同时在支持下可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加快研发和扶持力度。
根据《实施方案》,我市将注重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布局,在新能源、新材料、海洋蓝碳等领域,实施十大科技行动方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同时成立碳中和科技创新专家组,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考核评价机制,支持碳中和领域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跨省市交流和国际合作。到2030年,我市清洁能源、储能、海洋负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低碳技术解决方案和综合示范工程。
市科技局副局长 曹伟民:我们在加强“双碳”技术交易的鼓励工作、注重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的应用场景方面,我们实现产学研融合,为我们的“双碳”实施进行高科技赋能,推动厦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