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的大蚊帐:工作人员当“诱饵” 开展伊蚊成蚊密度监测
蓝色的棚子,双层的蚊帐,近段时间,您有没有在小区里碰上这样的“大蚊帐”?蚊帐里还有人坐着,一坐就是半小时,他们是在做什么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撑开“伞”、钻进蚊帐、落座小板凳……在位于禾祥西路的汇禾新城小区,一顶双层纱质叠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蚊帐内外,是思明区疾控中心消媒科的工作人员,他们正在监测小区伊蚊的成蚊密度。
思明区疾控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科科长 何志城:内层蚊帐它是垂地的,外层蚊帐一般离地20到30厘米,我们有一个工作人员,作为诱引者诱集(伊蚊),(伊蚊)被他吸引进去,会通过外层蚊帐的下沿飞到两个蚊帐之间。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监测工作开始前,他们会选出一位最招蚊子的成员来诱引蚊子。为了不分散蚊子的“火力”,团队其他人还会提前喷上驱蚊液。当诱集者在帐内吸引蚊子时,帐外的收集人员也要时刻留意蚊子的踪影,如果发现了蚊子,要马上用电动吸蚊器将蚊子捕获。一个监测点位,如果半小时引来1只及以上的伊蚊,就可以认定这个区域的蚊子数量超标了。
思明区疾控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科科长 何志城:如果出现这种超标的情况,我们也会向属地的街道反馈,然后他们会采取后续的(工作),比如说灭蚊,还有孳生地清理的一些工作。
【“常规”“应急”打配合 共同防控登革热】
除了监测伊蚊成蚊密度,他们还要带着手电筒走街串巷,监测伊蚊幼虫的密度。工作人员表示,伊蚊是传播登革热的主要媒介,目前我市常见的伊蚊是白纹伊蚊,也就是俗称的“花蚊子”,监测它们的密度是控制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一般分为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常规监测每个月都会开展,还会制成“蚊子地图”发布在“健康思明”公众号上,而应急监测则是针对近期蚊媒传染病的风险情况,对重点区域展开定期的蚊虫监测,像本次监测就属于应急监测。
思明区疾控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科科长 何志城:我们根据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划定相应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我们又会根据风险的等级,分别划定为核心区、警戒区还有监控区,我们一般是以风险点位,比如说划半径200米以内的区域作为一个核心区,监测频率一般是2到3天做一次。
【部分蚊子尚在活跃 防蚊灭蚊工作仍需继续】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花蚊子”在我市的活跃高峰期出现在6月到10月,不过每年的4月到12月也能监测到它们的活动,近期大家还是应当留心防蚊、灭蚊。
思明区疾控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科科长 何志城:像25摄氏度到30摄氏度以内,温度范围和湿度都是适合它生长还有活动的,目前监测来看,还是有一定的蚊子活跃的,(已经孳生蚊虫的积水)要倒在水泥或硬化的地面上,不要直接倒到下水道,或者是我们泥土里面,因为倒到水泥或硬化地面,会通过太阳的暴晒,直接杀灭蚊子的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