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第二集:到现场去——新闻不够好 是因为离得不够近
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特区新闻广场》就将迎来30岁生日。从1993年开播到现在,栏目的记者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始终不变的是新闻采访的理念——抵达现场,记录事实,挖掘真相。今天,《浪花》特别节目《三十而立》系列报道的第二集,我们将带您一起回顾过去的30年间,《特区新闻广场》记录下的那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新闻瞬间,探寻记者们坚持抵达现场的初心。
有关《特区新闻广场》的记忆,许多厦门市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
多位市民:《警钟长鸣》《警钟长鸣》《警钟长鸣》!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深入到国家的各个角落,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同时,社会治安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1993年,《特区新闻广场》开办之初,栏目记者就与公安、法院等部门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记者随警采访,深入一个个案件侦破的现场,大量聚焦法治,警示犯罪的社会新闻呈现在电视上,《特区新闻广场》的《警钟长鸣》专栏应运而生。
1998年大年初一一早,同安区洪塘镇发生了一起持枪劫持人质事件,接到采访任务,记者陈文颂立刻和同事赶往现场。
时任《特区新闻广场》记者 陈文颂:我当时印象很深的,我们(摄像)记者许宇清找了一块农户遗留下的旧的那种门板,现场用找的锤子敲了一个洞, 把摄像机镜头放进去,我们楼顶是完全暴露在他的射击范围之内的 当时公安的同志一直劝我们要小心要注意,当时好像也没有这种这种害怕的意思, 就是想拍到是最重要的。
这一蹲就是整整3天,直到大年初三,犯罪分子被警方当场击毙,人质安全获救,陈文颂和同事们坚守在现场记录下了全过程,当天晚上,这条新闻在《特区新闻广场》头条播出后,也成为全城关注热议的话题。
时任《特区新闻广场》记者 陈文颂:现场对于一条社会新闻来说,它的生命力是其他东西不能替代的 是它最核心的内容,你获得了一个好题材,再加上好现场,基本上这条新闻就成了。
到现场去,是《特区新闻广场》记者采访的铁律,不单是颇具危险性的随警采访,大家也时常奔赴在火灾、车祸等各类突发事件的新闻现场,这些现场感足、时效性强,画面极具冲击力的报道,让栏目收获了一大批忠实观众,一有大事发生,打开电视看《特区新闻广场》成为当时市民的习惯。这种关注也推动着《特区新闻广场》的记者们快一点,再快一点,和时间抢跑,与危险并行,去现场,去抢抓社会新闻的“第一落点”。因为大家坚信,只有离现场足够近,才能感知得足够真。
时任《特区新闻广场》责编 杨林:干记者这一行,你就必须要随时待命。
《特区新闻广场》记者 张家齐:手机要保持24小时开机。
《特区新闻广场》记者 何鸿林:把手机的铃声是调到最大,然后放在枕边,就生怕就漏掉任何一个电话 一条信息。
《特区新闻广场》摄像 杨仁杰:作为我们新闻工作者,能够把突发的新闻,它的第一真相,告知所有的厦门人民,这是我们责任。
时任《特区新闻广场》记者 蔡江山: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观察到一切的东西,才能写出更真实的新闻出来。
《特区新闻广场》责编 刘宁婕:我一直觉得我们的记者身上有一种“社会气”,就是你的双脚永远扎根在土地上的一种气质。
在全力奔跑的同时,如何让去现场的速度更快一点?随着通信技术的更新迭代,《特区新闻广场》记者开始探索将光纤传输、3G通信等新技术运用在新闻报道中,2006年11月,当卫星新闻采集——SNG装备进入厦门广电集团时,《特区新闻广场》记者真正让观众感受到了“你所看到的,就是正在发生的新闻现场。”
原任《特区新闻广场》责编 王锐:从新闻的传播来讲,可能大家一直在追求的,就是我如何在第一时间,让受众,让公众能够了解到发生的新闻。
时任《特区新闻广场》记者 孔祥鹏:动中通到我们这边了以后 我们的播报方式就可以实现实时的播报+我们现在的直播设备越来越小型化 甚至一台手机就已经可以实现(现场直播)这样了
今天,与过往对比,国家治理、城市管理的水平不断提升,曾经的恶性案件、安全事故都大幅减少。但是,《特区新闻广场》记者“到现场去”的脚步从来没有停下,他们不断在努力、在尝试向公众呈现更为丰富、更为完整的现场。每当台风预警升级,《特区新闻广场》的“追风者”们总会奔赴在岛内外,为城市管理的决策者和市民群众带来全方位的最新消息。
《特区新闻广场》摄像 杨仁杰:哪里有突发的,像树木倒伏的,或者是人员及时转移的,我们第一时间就扑过去了。
《特区新闻广场》记者 王玉琨:一阵狂风吹过之后,有一块就是当时在施工的地铁的围挡整块直接砸在我们的车上,确实是很危险的。
时任《特区新闻广场》记者 苗宁:我们在一线追风,其实也就是为了能够第一时间把重要的信息传递出去,能够真正地、实实在在地,为市民群众解决一点点问题,为我们整个城市的台风防抗,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媒体时代,“全民皆记者”。新闻现场以更多元的方式快速传播。我们也常常会问,记者还有必要去现场吗?但是当我们一次次抵达现场,抽丝剥茧,呈现真相,回应市民关切时,我们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特区新闻广场》责编 刘宁婕:在今天这个时代,你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去怀疑说,我的付出和收获是不划算的,但我觉得你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可以找到一个答案。
《特区新闻广场》记者 王玉琨:看到更多真实事件的内容,而不是说单独凭网上的那些内容去判断这件事情。
时任《特区新闻广场》记者 关雯姣:我只是想把最真实的现场还原给受众看,这也是现在的很多社交平台无法替代的,这就是我们记者存在的意义。
《特区新闻广场》记者 何鸿林:我们的报道其实来说其实是会承载着一些人的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 去引起社会的关注,或者相关部门的重视。
时任《特区新闻广场》责编 王锐:越是发布的人多的时候,可能越需要一个事实的厘清,越需要一个真相的调查,这个时候就是我们今天比之前去现场更有价值的地方所在。
三十而立,坚守初心,今天,新闻依然在前方召唤,特区新闻广场的记者们仍将不负热爱,奔赴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