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 走具有厦门特点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高素质农民赋能乡村振兴

厦视新闻 2023-10-07 20:03:22

2023-10-07 20:03:22

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厦门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推动农民向市民化、专业化、职业化转型,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在翔安区面前埔村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农田里,记者与合作社负责人郭防一见面,他就迫不及待地带着记者参观他的试验田。专吃害虫的跳蛛,防止土壤板结的微生物菌群,让青菜渣、废菜叶等变废为宝……这些年来,郭防不断尝试新技术、新手段,他的种植理念也从种菜变为养土。

翔安区面前埔村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郭防:(喷撒的)这个是微生物菌群,包括土壤有一些坏的细菌,它也会抑制住,以前比较简单。鸡鸭粪没发酵直接用了,现在我们所用有机肥都要通过腐熟发酵,把土壤治好。

为了提高农民的专业化水平,我市不断完善政策保障,通过职业能力培训、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等方式,提升农民能力素质,2022年以来共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5130人次,培育100名农村“双创”带头人。如今,郭防已拥有2个发明专利,正在努力将专业化知识更广地传播出去。

翔安区面前埔村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郭防:包括我们本村的年轻人,我们现在也教了几个,在学习微生物有机肥怎么样管理土壤,多一些专业知识,研究微生物的(人才),让更多人下乡。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农民活跃在厦门的良田沃土,他们中有田间乡野的农技达人,有扎根农村的大学生,也有返乡创业的本土青年……15年前,曾旭瑜辞去稳定的银行工作,回到家乡同安区莲花镇当起了新型职业农民,并通过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吸引更多青年加入。

厦门市绿瓢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曾旭瑜:我们整个种植团队平均年龄是30岁,我们把农民变成一个很新型的职业,他愿意去接受非常新型的种植方式,包括我们遥感技术的运用,能够让农业更轻松,那么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才会更好。

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厦门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少村庄用足、用好农村集体发展用地政策,把闲置资源利用起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同安区汀溪镇隘头村有着丰富的温泉资源,在村两委的牵头带动下,村里发展精品民宿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增收。数据显示,去年我市村集体经济超过50万元的行政村达87个,占比近60%。厦门还借力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1+1”精准挂钩帮扶机制,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厦门市乡村振兴指导员、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 沈丽贤:厦门市以“农业高质量、农村高颜值、农民高素质”为导向,多措并举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参与式”的治理模式,进而提升村庄居民的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