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简单单看电视不该是种奢望
这两天,一项剑指电视“套娃”收费等乱象的专项整治引发关注。8月2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有关单位,召开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动员部署会,要求今年年底前,开展试点工作和专项整治,聚焦解决“收费包多、收费主体多、收费不透明”问题,电视“套娃”收费现象得到明显改观;大力改善用户开机看电视的体验,基本实现有线电视和IPTV开机即看直播电视频道。
一段时间以来,“看电视难、看电视烦”的问题被观众各种吐槽。很多人对以下场景都不陌生:打开电视,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段猝不及防的开机广告;熬过广告后,要保持操作记忆,在多个遥控器和应用界面间频繁切换;好不容易挑选到了想看的内容,或是想用手机端投屏,刚要长舒一口气,屏幕上大大的二维码又冷冰冰地提醒你——请付费观看。
更让人恼火的是,这样的付费设置往往名目繁多、没完没了。想清清静静地丝滑观看,你可能不仅要购买有线电视付费服务,还有各大App壁垒森严的门槛。即便成为“尊贵的会员”也不意味着大功告成,因为各个端口往往并不兼容,类似“影片券”“儿童专区”等垂直细分内容还要单独收费。当初智能电视宣称的“海量内容平台”,俨然异化成了“海量薅羊毛窗口”。体验友好度极低的生态,也让许多家庭的智能电视成了专注吃灰的鸡肋家电。
随着这些年网络平台的发展,人们为优质内容付费的习惯逐渐培养起来,平台服务商等希望通过提供增值服务进行营利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服务不该以侵蚀消费者最基本的观看体验为代价,更不能绞尽脑汁设置各种莫名其妙的会员等级,炮制一些明显不合理的“套娃”收费规则。观众之所以会产生被愚弄的不爽感受,也正是因为这些纯属商家自说自话的规则,缺乏对消费者知情权和体验感的基本尊重。
据媒体报道,出现“套娃式”收费现象,是背后层层嵌套的各方利益之间商业博弈的结果。内容服务方、牌照持有方、平台运营方和电视硬件厂商等,都想从市场中分一杯羹。但不客气地说,这种博弈,从一开始就没有顾及用户的权利和体验。就像很多人总结的,这就是一场智能电视和媒体平台合谋的“联合收割”,他们以为掌握了终端,就可以予取予求、肆意薅用户羊毛。
然而,如此磨刀霍霍向用户,最终只会形成对行业的反噬,推动大家用脚投票,远离闹心的智能电视。笔者就经历过原本兴致勃勃地想投屏看电影,结果在“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还要付18块5”的挫败后,果断改用手机观看的经历。
正如此次部署会强调的,电视大屏具有鲜明的公共服务属性,不应容各种主体打着平台经济的旗号跑马圈地、为所欲为。要解决当下电视界面、收费方式混乱的情况,最关键的是要把用户体验放在核心位置,要求各个商业主体间厘清利益关系,推出合理、可持续的商业互惠模式,而不是一拥而上开启“收割”模式,不负责地将麻烦统统推给消费者。
同时,要进一步细化收费和操作标准,对收费包多、收费不透明、操作复杂等问题,及时出手、依法严格处置。比如,在电视使用界面上,本就支付了有线电视费用的用户,是不是可以选择“开机直达电视频道”模式,绕开各种眼花缭乱的收费界面,轻轻爽爽纯粹看个电视?
按理说,在技术如此发达的情况下,“简简单单看电视”不该是种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