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罕见病慈善医疗救助蓝皮书》在厦发布 探索罕见病救助新模式
近年来,罕见病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提升罕见病患者的药物和医疗保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帮助。今天,《中国罕见病慈善医疗救助蓝皮书(2023)——慈善会系统专题》在厦门发布,我们一起去了解。
目前,我国有近2千万的罕见病患者。这些患者在诊疗、用药、和日常护理等方面面临很多的障碍,并且社会公众对罕见病的认知也相对较低。《中国罕见病慈善医疗救助蓝皮书(2023)——慈善会系统专题》分析了当前我国罕见病诊断困难、药物相对缺乏、异地就医困难等问题,梳理了优秀地方慈善会关于罕见病救助的典范,提出在罕见病救助中,不仅需要提供药物援助和资金救助,也需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公益活动和心理疏导,让罕见病患者得到救助的同时,能够和普通人一样生活在人群中。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 高华俊:罕见病一个是种类多,第二个是患者人数多,但是同时费用高,就医难,社会公众的认知度也不够,通过全面梳理,提升社会和公众(对罕见病)的认知。
现场,来自厦门、广州、天津、南京等地的慈善会代表分享了在开展罕见病慈善救助方面的经验。据了解,目前我市慈善总会通过成立罕见病慈善救助基金,实现了血友病患者用药零支付。截至今年6月,在多方社会爱心力量的参与下,开展各种大病重病及罕见病的药品援助,累计援助患者3200多人,药品价值总额达17亿多元。让罕见病患者通过公益救助,获得药物保障和医疗救治,减轻了患病家庭的经济负担。
市慈善总会副会长、秘书长 朱丰收:我们现在是既提供药品的援助,又提供生活的补助,那就是要努力实现零支付,为受资助的群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