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景点要正视旅游需求增长 优化购票机制堵住“黄牛”漏洞

厦视直播室 2023-07-17 21:32:42

2023-07-17 21:32:42

暑期景点“一票难求”

随着暑期游日益火爆,不少游客对知名景点特别是文博场馆的“预约难”深有感触。有网友表示,“能不能成行,以前看交通,现在得看门票”。近期,国内多地的热门景区和场馆“不缺游客缺门票”的现象都很突出。也正因为一票难求,一些原本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场馆,被不法之徒变成了有偿服务。近日,北京警方就打击了一批专门倒卖门票的黄牛。

9名“黄牛”倒卖国博门票被北京警方处理

国家博物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观众需通过官方网站、App、公众号或小程序实名登记后预约门票,1个手机号最多可同时为5人预约未来7天内的门票。(央视采集)但暑期这几个官方渠道都很难约到票。反而是在一些电商平台上搜索“国博门票”,就可以看到预约抢票抢购的字样。且平台客服人员称,价位是150元一位,成功率在95%以上。

记者:想买明天国博的门票。

某旅行社工作人员:每人200。

近日,北京警方针对国家博物馆周边存在“黄牛”加价倒卖免费门票情况,深入摸排,警方发现,有部分手机号存在一个月内多次预约、多次退票的情况,与正常游客参观预约的行为不符。经进一步工作,警方锁定异常手机号码为倒票人员,果断打掉一批倒票“黄牛”,依法刑事拘留6人、行政处罚3人。

预约机制不应成为一种技术障碍

一票难求的,不只是博物馆,还有知名高校。为满足暑期公众参观需求,(央视采集)7月8日开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对提前预约的游客开放参观。但随之而来的,是不少网友的发帖吐槽:“即使每天清华限额4000人,但两校的参观预约也是‘秒没’。不仅是北京,近期上海、成都、广州、西安等地热门景点一票难求的现象同样突出。

暑期以来,苏州博物馆迎来了大量游客,不少游客表示,苏博是他们来苏州游玩不可错过的打卡地,为了成功参观,往往需要提前预约。

杭州游客 提前一周特意抢,因为和朋友约定来玩吗,提前一周抢票,所以就掐着点抢了。

据了解,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青岛海洋博物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成为暑期最热路线,部分场馆门票预约均十分紧张。对此,有网友表示,预约机制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预约机制的出发点是基于旅游承载量合理性而言的,不应该成为简单地控制人数、减轻负担的方式,更不应当成为一种技术障碍。

新闻观察:景点要正视旅游需求增长 优化购票机制堵住“黄牛”漏洞

预约机制本来是为了控制人流,提升旅游品质的,但如今却演变成了“一票难求”的情况,如何破解,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破解“一票难求”,我建议首先,回到问题出现的根本——预约机制上,它的出发点是为了控制景区的承载量,除了可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外,其实很重要的一点是让景点规避了游客过多可能带来的管理问题,简单说就是一刀切,更省事了。但当下旅游市场火热,这种机制显然过于简单粗暴了。所以景点应当正视旅游需求增长的客观事实,及时做出回应、调整。比如,延长晚间的开放时间,为行动不便,预约不便的人群提供相应的通道,开放一定的现场票等等。另外造成“一票难求”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黄牛了,但有些景点认为这些是门外的事,他们也管不了,选择视而不见,甚至个别存在同流合污的现象。公共资源不能变成黄牛的“商机”,所以景点要不断升级购票系统,提升识别、预警黄牛的能力,尽可能堵住倒卖门票的漏洞,真正的把普惠福利,还给大众,而不是成了少数人的生财之道。

暑期景点“一票难求”

国博进一步优化预约规则

为了提升预约参观精细化管理水平,近期有不少文博场馆和景区已经优化预约规则。{比如,前几天国博开始优化,并实行新的预约规则,从技术上遏制“黄牛”倒票。原来规定同一账号一周内多次预约且未履约率超过50%,该账号将被限制预约30天。现在,则变成观众预约账号3次未履约的,就会被限制预约30天。}

国家文物局通知:热门场馆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增加预约名额

而为了回应 热门场馆“一票难求”,应对公众参观博物馆的需求,国家文物局目前发布通知,就博物馆暑期等节假日开放服务工作提出要求。要求重点、热门场馆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开放时间;进一步优化预约流程渠道,适当增加门票投放量或预约名额。同时也加强后台监控筛查、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防止“黄牛”囤票、倒票,损害公众权益。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文博场馆的一票难求,不仅是旅游需求迅速攀升的一个反映,如今,到博物馆看展览,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新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特别是年轻人中“博物馆热”正持续升温。在社交媒体上,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分享打卡博物馆的体验,线下打卡展览、线上云逛博物馆,成为年轻人的一种休闲、社交、生活方式。

逛博物馆在年轻人中渐成风尚

日前,抖音发布《2023博物馆数据报告》。报告显示,00后中爱看博物馆相关视频的人,相较其他年龄占比更大。有2013万抖音用户发布过博物馆相关视频,80后成为内容创作主力军。除了线上密切关注博物馆的动态,线下逛博物馆也在年轻人中渐成风尚。根据中国国家博物馆发布的数据报告,2021年,国家博物馆35岁以下的观众占比超50%。2022年,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对博物馆的关注程度等问题面向全国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9.72%的受访者去过博物馆,42.04%的受访者每年去博物馆1至2次。

博物馆如何吸引年轻人

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成为近年来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不少博物馆通过开发数字IP、制作小程序与App、广泛使用文物数字化技术、开展各种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开发各类文创产品、拍摄纪录片、参与文博类综艺等方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了,走进年轻人的“备忘录”。如,在广东省博物馆,游客可以找到新潮有趣的文创产品,实现“把博物馆带回家”。

文化创意公司艺术指导 蔡业霄:当我们打开这个盒子的时候,你会(体验到)集装箱是怎么提拉起来。水晶泥里面有一个石膏做的沉船,这个沉船代表南海一号,有不同的陶瓷、铜钱、还有我们镇馆的金腰带。

水下考古盲盒是店内最有特色的产品之一。拆开这个盲盒就像还原了“南海一号”的挖掘过程。不仅如此,店内的不少产品内附相关文物的简介,审美、趣味和实用性都“在线”。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创联盟理事长、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 陈邵峰:每一件文创产品,一方面从审美上,另一方面贴近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对年轻人,他们是非常感兴趣的。我们想通过这样一个桥梁,一个互动的方式,让广大观众和博物馆建立一种良性关系。

新闻观察: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让更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

越来越多年轻人涌入博物馆的同时,也有专家学者表示担忧:为什么“博物馆热”在年轻人中会持续升温?年轻人是否只是为了凑热闹?是走马观花式参观,留下浮光掠影的印象,还是真正学到了历史文化知识,获得了自我提升?对此你怎么看?

年轻人走进博物馆的理由很多,有的人是对历史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这样一次体验,提升自己;有的人是把博物馆作为了解一座城市的窗口,可以更好地去探索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还有的是看重了博物馆的社交属性,拍出有“穿越感”的照片、短视频等等。但不管理由是什么,我认为核心都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是当代年轻人文化自信的最好体现。也希望这样的热度可以继续演化成一种深度,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与文物进行一场更“走心”的对话。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