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卷土重来,厦门今夏可能偏热

厦门日报、新华社 2023-07-16 09:38:48

2023-07-16 09:38:48

正常年份

厄尔尼诺的产生过程可以这样解释:一般来说,赤道中东太平洋吹的是东风,因此表层温暖的海水也自东向西流动,使太平洋呈现西暖东冷的状态。但当厄尔尼诺出现时,这股东风会减弱,而赤道西太平洋的西风增强,西太平洋表层暖海水迅速向东扩展,次表层冷水上涌,使得西太平洋海温降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

厄尔尼诺年份

1951年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共发生21次厄尔尼诺事件,曾给我国带来高温热浪、洪涝和干旱等影响。比如2006年夏季,重庆、四川东部、湖北西部、陕西南部等地遭遇罕见持续高温热浪。

热浪滚滚,预警频发,不少人发现,近期老天爷的脾气越来越坏:高温热浪席卷北半球,多地接连刷新高温纪录;受热浪影响,加拿大遭遇“史上最严重”野火;12日和13日,中央气象台连续两天同时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高温黄色预警这三大预警信号……

世界气象组织7月4日宣布,热带太平洋地区7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预计今后全球大部分地区气温将进一步升高,未来5年内大概率出现创纪录极端高温,各国政府应做好应对相关气候事件的准备。

这样背景下,具有极端天气放大效应的厄尔尼诺事件备受公众关注。近日,市气象服务中心专家金丰军接受记者采访,解读厄尔尼诺当前至未来发展状况,分析其影响。

什么是厄尔尼诺?

海洋吸收过多热量 阶段性“发烧”

厄尔尼诺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温异常升高现象。国家判定标准是:当海温监测关键区(尼诺3.4区)3个月滑动平均海表温度达到或超过气候平均态0.5℃时,即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如果这种状况持续5个月或更长时间,即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通俗来说,厄尔尼诺就是因为海洋吸收了很多热量,阶段性“发烧”了。人感冒发烧了会各种不舒服,海洋“发烧”了,也会通过洋流、与大气层的水汽交换,带来各种糟糕反应,易造成全球气候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

厄尔尼诺出现的周期并不规律,一般每2年到7年发生一次,通常持续9个月至12个月,但也有持续18个月的情况。与之相对,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时,则为拉尼娜现象。金丰军说,今年春季,持续三年异常顽固的三重拉尼娜事件结束。

虽然厄尔尼诺是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区域现象,但通过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其威力依然会波及全球。厄尔尼诺叠加全球变暖,使得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趋于极端化。

厄尔尼诺可抬升全球平均气温,导致“史上最热年”。198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共有12次刷新纪录,其中10次发生在厄尔尼诺出现的年份。

对厦门有何影响?

影响厦门台风数量偏少 强度可能偏强

“目前厄尔尼诺正处于弱的状态,虽然如此,但不代表其对气候的影响就弱。”金丰军说,例如,日前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报告,从7月3日开始的一周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一周。

根据国内外多家气候分析机构的预测,厄尔尼诺仍将逐渐发展,预计到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可能发展为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

金丰军强调,从统计意义上来说,厄尔尼诺事件对全球气候影响主要表现在大的区域范围,对个别站点的影响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不能说厄尔尼诺事件一定会给某地带来什么影响。”

统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几次类似厄尔尼诺事件中厦门气候特征,表现为:我市夏季(7月至9月)气温偏高,高温日数多,降水显著偏少,降水一般偏少40%左右,影响台风数量偏少。

“虽然影响厦门台风数量偏少,但强度可能偏强,主要体现在降水偏强,相关部门要提前进行台风灾害隐患排查,修剪树木、清淤排洪,避免或减轻台风灾害损失。”金丰军说。

以1998年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为例,当年,西太平洋生成的台风只有12个,数量偏少,登陆福建沿海的台风只有3个。10月下旬,第10号台风从南海北上进入台湾海峡,擦过福建南部沿海,消失在海峡中部,但其间造成厦门连续2天大暴雨,总雨量达到344毫米。这让其成为20世纪90年代对厦门地区影响最大的一次台风。

对全球影响

或带来全球气温新高峰

由于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出现较早,发展空间大,如发展成强厄尔尼诺,可能会带来全球气温的新高峰。世界气象组织5月17日发布的报告预测,2023至2027年这五年内,至少有一年会打破2016年创下的高温纪录,这一概率达到98%。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6月15日表示,6月初的全球平均气温为有记录以来同期最高。

厄尔尼诺带来的并非都是高温酷暑。比如,它会导致日本附近夏季的太平洋高压势力减弱,日照时间变短,以西日本地区为中心容易出现冷夏。日本筑波大学此前的一项研究曾显示,厄尔尼诺也可能改变大气环流,使台风的数量异常增多。厄尔尼诺形成的次年9月以后台风的生成数量显著增加。

厄尔尼诺对全球不同地区造成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厄尔尼诺年份的欧洲夏季更可能遭创纪录的酷暑袭击,而冬季受厄尔尼诺影响很难出现暖冬。亚洲方面,日本综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熊谷章太郎表示,虽然各地区气温和雨量变化影响不同,但很多情况下厄尔尼诺会给亚洲许多国家带来大雨或干旱。

今年的厄尔尼诺更为复杂。从2020年夏到2023年初春,拉尼娜现象已持续了近3年。日本气象信息公司“气象图”创始人森田正光指出,从拉尼娜转变到厄尔尼诺的过程中容易发生集中暴雨,从现在起一直到7月底都可能有集中暴雨。

另据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最新预测,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会与印度洋正偶极子现象同时发生。印度洋正偶极子也是一种海温异常现象,当其发生时印度洋西部海面水温高于东部。今年印度洋正偶极子现象和厄尔尼诺同时发生可能会导致东非多雨而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等地少雨的倾向更极端化。

世界气象组织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和6月的全球海面温度分别创历史同期新高,南极海冰面积也创下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6月的历史新低。

对我国影响

北方容易干旱南方洪涝风险大

今夏以来,北半球多地遭遇极端高温,极端天气为何频发?正在发展的厄尔尼诺将对我国产生哪些影响?

专家表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叠加中等以上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导致极端天气频次更多、范围更广、强度更强。

“厄尔尼诺发展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往往偏南偏强,造成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偏多。近期江南、华南等地强降水频发就是受到厄尔尼诺状态影响的体现之一。”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说。

同时,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强不利于汛期雨带移动。从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来看,正是因为汛期整条雨带围绕长江下个不停,导致长江洪水形成“峰连峰”的态势。

厄尔尼诺发生后,秋冬季我国东部容易出现“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型,南方城市内涝现象凸显,出现“暖冬”概率增大。由于北方降水偏少,容易发生干旱,如2002年华北、黄淮部分地区出现夏秋连旱,2006年中东部大范围秋旱,2018年秋季黄淮、江淮等地阶段性干旱等。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在厄尔尼诺发展加强背景下,预计今年夏季我国华东南部、华中南部、西南地区南部降水易偏多,发生洪涝的风险大;西北地区东部降水易偏少,发生气象干旱的可能性大。

对农业生产而言,近期南方降水对大部地区农田增墒蓄墒和农业蓄水有利,但也可能造成部分地区农田渍涝灾害和花期早稻“雨洗禾花”。专家建议提前疏通沟渠,降雨间隙及时清沟排水;“雨洗禾花”中高风险的早稻产区,需根据长势及时喷药施肥,以提高早稻抗逆性。

专家表示,影响我国气候异常尤其是高温、干旱、洪涝等极端事件的因子复杂,厄尔尼诺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因子。比如同样为厄尔尼诺发展年夏季,2004年我国气温却大范围偏低,与规律性认识并不相符,这表明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具有一定不确定性。气象部门将密切监测,加强天气气候趋势的研判和预测。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