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最可怕的不是暑假 而是恐吓
厦门的初中生和小学生,从明天开始就进入暑假了,很多家长都在考虑如何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然而,据媒体报道,暑期还没到来,“暑假最可怕”系列已经集结:“一年级的暑假是最可怕的”“小学二年级的暑假很危险”“小升初的暑假是最可怕的”“孩子在初二的时候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这两天上述短视频的截图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不断搅动着家长的情绪。
【“最可怕暑假”又来了?是谁在贩卖焦虑?】
所谓“最可怕暑假”,究竟是谁在贩卖焦虑?家长和孩子们又该如何做好假期生活规划?
最近,在短视频平台中,一些所谓“资深老师”的警告视频热传。每个都在苦口婆心地劝家长“一、二、三、四年级直到初中的暑假有多可怕”,“如果不努力就会被拉开差距”,而紧接着话锋一转,便开始卖书、卖课。虽然很多家长明知道对方是在带货,仍会觉得这些言论“很有道理”,继而陷入焦虑。
学生家长:我觉得会(焦虑),因为我觉得现在就是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学的始终是不够多,我身边的好多妈妈都给小孩报了很多班,就整个暑假都排得满满的。
学生家长:这个机构它就是制造焦虑嘛,然后就像好多小孩子,婴幼儿期的时候,然后很多的人他就创造一个概念,然后就来从市场上获利,自己不焦虑的话,是不可能产生这个,这个让教育机构抓到空子的。
近些年,随着自媒体活跃,为吸引关注,类似“劝学”的话术语随处可见。从幼小衔接、小升初到高中,似乎每个学期都是“被甩掉”“快赶超”的关键节点。专家表示,所谓的“暑假很可怕”,就是带货工具。“贩卖焦虑”对一些机构或个人来说,是一种百试不爽的营销手段。很多家长有时候明知道可能要交“智商税”,但出于焦虑感,还是会加大投入,通过报班,买更多学习资料来消解负面情绪。
中国教育在线副总编辑 江爱萍:就是通过这种话术来制造家长的这种焦虑,有焦虑了就有购买力,那最后他实际上还是为了他的招生服务。
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平台通过算法让“贩卖焦虑”获得更多流量和关注。关心孩子学业的家长只要简单搜索几条信息,就会有大量相关信息扑面而来。经常出现的结果是,想要解决的问题没解决,又发现了一堆潜在的新问题,徒增了烦恼和焦虑。因此,广大家长要保持定力擦亮眼别轻易被忽悠。
【面对“暑期焦虑” 家长要有定力】
所谓的“暑假很可怕”,就是通过制造焦虑,让家长有一种不安,然后乖乖掏钱。这种现象已经存在相当一段时间了。监管部门曾明确指出,集中治理蹭炒教育热点、编造虚假信息、渲染升学焦虑等恶意炒作行为,坚持露头就打、重拳出击。现在看来,这种制造“教育焦虑”的乱象并未绝迹。事实上,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已发布通知,严防严查违法违规开展线上培训和广告宣传等问题。
“双减”政策落地以来,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等问题依旧存在。为此,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暑期校外培训治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努力巩固学科类培训治理成果,深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监管,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切实减轻学生假期负担。采访中记者发现,随着“双减”政策的持续推进,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学生家长:他自己安排他自己的时间,他愿意阅读,愿意玩游戏,愿意下楼跟小朋友玩都随意。你理解什么叫教育,你就不会焦虑,我的孩子从来都不上这种什么辅导班之类的。
学生家长:我们家孩子不报(班),我就觉得就让他第一有一定的生活规律,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专家表示,在暑期查漏补缺虽然有必要,但假期存在的意义远非如此,要让孩子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除了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的监管力度,也应加大对短视频平台相关内容的监管。而最关键还是在于家长,家长要有识别能力,还要有拒绝“贩卖焦虑”的定力。每个家长(监护人)要意识到,必须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放在首位,要把假期交给孩子,和孩子一起做好假期生活规划,注重劳逸结合。
中国教育在线副总编辑 江爱萍:我们家长实际上也需要去理性的看待,那围绕我们孩子未来的规划,从分数以外我们可以去培养的目标是什么。
此外,专家还建议社区可为学生假期生活提供更多有意义的去处。学生过假期,应该接受更多的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而不能只有学校教育。所以,为学生提供暑托服务或者暑期活动场地、资源,就应该发挥社区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暑假生活有更多的选择。
中国教育在线副总编辑 江爱萍:我们的社区,可以组织一些社区相应适龄的孩子的这种培训活动,能够让孩子从家庭从手机这个环境里跳脱出来,让他们真正的去认识到社会,我们三方协同起来,给孩子提供一个非常多元化的丰富的暑期生活。
【新闻观察:最可怕的不是暑假 而是恐吓】
一年级的暑假最可怕,二年级的暑假最危险……在这些短视频中,暑假俨然成了孩子们学习成长的所谓“关键阶段”。对此,又华你怎么看待这种短视频被热传的现象?
看完新闻我觉得最可怕的不是暑假,而是赤裸裸的恐吓。首先从传播的角度看,这群所谓的“资深老师”在制作短视频的过程中,真正关心的不是孩子的成长,而是短视频传播的“流量密码”。话术中大量运用押韵、排比句,从传播的角度看,这就极具情绪的煽动力,朗朗上口、易于传播;另外,从心理的角度出发,也正是利用了家长的焦虑情绪来推销自己的“生意”。这群所谓“资深老师”的行为举止,绝对不是为人师表,反而干了一份非蠢既坏的工作,以关心孩子之名,行营销之实。
是的,其实这类通过贩卖焦虑的卖课短视频并不鲜见,以前也都有类似的出现。无非就是打着关心孩子的幌子,怂恿孩子多补习、多卖课。我们除了新闻中提到的监管之外,还能怎么避免被它“洗脑”?
说到底,这是平台把关的缺失。我们用户其实一眼都能看出问题的短视频不难审核,但是短视频平台为了收割流量和商业利益,往往对这种短视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工业化生产方式进行短视频的审核传播,这就是问题的根本。对此,我认为,除了刚刚新闻提到的,加强对教育机构和短视频平台的监管之外,作为家长、孩子,我们也可以一起努力,把控好自己暑假的节奏。从焦虑的层面来说,大家的确担心很多孩子过了个暑假,成绩会出现下滑,这在教育领域讲,叫做“暑期滑坡”。因此,作为孩子,我们可以利用好这个假期,坚持培养自律的好习惯,我相信暑期过后,一样会有很好的成绩。那么家长们也可以利用暑假,多陪伴、观察孩子的天性,因材施教,一起给予孩子一个张弛有度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