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持续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创新探索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当前,厦门正把建设“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作为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厦门力量。
创新探索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前提。自2017年鼓浪屿申遗成功以来,我市积极探索创新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将鼓浪屿全岛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传下去。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正是鼓浪屿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生动样板之一,这座由救世医院及护士学校旧址改造而来的历史建筑,经过修缮保护后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累计展出近400件故宫博物院的异域珍藏,服务近50万名观众,成为大家了解中外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近期,46件乾隆皇帝御笔书画文物正在馆内展陈,市民游客可以沉浸式畅游丹青世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副馆长 潘志芳:把现在承载了鼓浪屿中西文化交流的这样一栋建筑,加上我们博物馆的新内容,可以更充分地展示建筑、历史文物背后的故事,去传承和讲好以故宫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讲好鼓浪屿世遗文化的故事。
此外,我市还持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市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10个,其中国家级15项,通过推动建立非遗传习中心、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强化非遗宣传展示等措施,探索非遗保护新路子。
基本实现“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全覆盖
建设文化强国,对于市民而言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市美术馆,一场少儿书画作品展正在展出,“小画家”们通过灵动的笔触和绚丽的色彩,在作品中呈现自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
市民 杨文强:厦门每次都有不同的展览,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艺术的一种浓烈的氛围。
市美术馆副馆长 陈鑫:通过这16年的整体开放,我们举办的展览参观人数达到了300多万人次,满足老百姓高水平的文化生活(需求)。
作为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近年来,我市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基本实现“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全覆盖,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2000平方米。全市公共文化场馆全面实现免费开放、错时延时开放,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1.99册。
市图书馆副馆长 付虹:市民用一张借书证,可以在全市270多个图书馆和图书馆的服务网点借阅图书,在市民的家门口,为市民提供便利。
市博物馆宣教部副主任 尤丽雪:我们在去年就开始实施错时延时开放服务,工作日(闭馆时间)往后延长半个小时,周末和节假日延迟开放到晚上8点,方便市民朋友调节自己的参观时间。
厦门出品“百花齐放” 助推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离不开文化产业的支撑。影视产业作为我市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借助中国电影金鸡奖长期落户的契机,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本周,首届中国电视剧大会在厦召开,吸引全国电视剧创作资源汇聚厦门。今年1月以来,厦门已有39家影视企业共筹备电视剧94部、总投资达58.1亿元。
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厦门文化影视产业企业、机构数量年均增长10.2%,截至2022年底超过2.5万家;营收年均增长17.8%,2022年达2017.9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5%,已成为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市文旅局传媒管理处三级主任科员 郑高燕:截至今年5月,全市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持证企业共有993家,占全省约60%。厦门出品的《山海情》、《绝密使命》频获大奖,不仅带动更多影视精品创作,也为厦门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下一步,我市将构建以影视产业、网络视听产业为龙头引领产业,以文化旅游业、创意设计业、动漫游戏业为重点优势产业,以艺术产业、音乐产业为重点培育的“2+3+2”产业体系,推进厦门“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