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监控”式管理 是在给教育徒增焦虑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首先祝屏幕前的大朋友、小朋友节日快乐。头条我们来关注一个跟儿童教育有关的话题。考试、答题、打分,这是学校的常规操作,但是,孩子在校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并量化打分,比如“举手回答问题,加分;坐姿不正确,扣分”等等,这种操作您见过吗?最近,国内一些中小学校就通过一款名为“班级优化大师”的教育类应用程序给孩子们的言行举止打分,还进行排名,甚至公开评比,据说这款APP已经覆盖了3000万学生。在主流声音呼吁破除“唯分数论”的当下,这种反其道行之的做法,真的能够有效管理学生吗?来看报道。
在这款“班级优化大师”教育类App中,老师可通过电子触摸屏和软件,在上课时段对学生表现实时打分,加分项包括“举手回答问题”“积极思考”“按时到校”“集队快静齐”“小组数学(语文)课堂第几名”等,减分项则包括“没有完成老师交办的任务”“没有登记作业”“坐姿不正确”“中午不午睡”“周一不穿礼仪服”等。老师给学生加分或者减分,学生可当场看到,并且会推送给学生家长。
开发运营商提供的信息显示,自2016年上线以来,该App目前在全国覆盖学生超3000万、教师超380万,教师点评学生的留言约80亿条。
受访者 姜女士:我觉得孩子教育是不是一个模子的,就每一个孩子是有他自己的特点的。
受访者 贾女士:人的指标,不是说通过量化的数据就能看出来的,它有很多主观的一些心理上的对于他的心理健康的发展这些其实更重要吧,但这些是没有办法通过量化指标去来看出来的。
有家长反映,学校老师明确要求家长使用这款教育类App,还在班级群里面通知:这款教育类App的加扣分评价,请家长每天查看,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和表现。
记者观察发现,多地家长在互联网社交平台吐槽、投诉该App:“好好的孩子被分数划成三六九等”“还嫌孩子压力不够大?家长不够焦虑吗?”
受访者 田女士:我觉得没什么必要吧,我觉得一个孩子不能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他是好是坏吧,而且他这个感觉不仅给家长有负担了,老师也挺有负担的,我觉得这个APP不太适用。
受访者 郑女士:如果都是按照这种整齐划一的这种方式来评价的话,我觉得就会可能抹杀他一部分的天性吧,所以我觉得也是不太合适。
不少家长诉苦,学校将在这款App上的评分、排名,跟加入少先队、三好学生等评优评先挂钩,家长被要求每天查看,孩子非常紧张。有的老师甚至把App加减分累计情况实时向学生公布,让一些减分多的孩子“很伤自尊”。另外,这款App还诱导家长交费查看排名。家长如果不付费,只能看到自己孩子的加减分等简单情况,而支付39.9元年费后,可以看到孩子在班级中超过多少名同学,App还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梯队”形式展示孩子排名情况。
受访者 于女士:因为现在不都不排名了嘛,其实孩子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是说这点做得坏就是他整个人就不好了。
受访者 贾女士:我会觉得这个APP可能其实对于孩子的自信心什么其实有一种排名的话,可能会有一种打击吧,就是这种还不是太好。
据了解,2019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对要求统一使用的教育App不得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推荐使用的教育App也不得与教学管理行为绑定,不得与学分、成绩和评优挂钩。显然,这款教育类APP已经踩了红线。
【教育管理类App引争议:新技术不该成为“奴役”学生的工具】
不仅如此,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的教育类App还远不止这一款,而且普遍都有排名的功能。不可否认,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用数字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改革,是方向也是趋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利用好新技术为教育事业增光添彩,而不是让其成为“奴役”学生的工具,值得深思。下面我们先来听听专家的看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基于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和评价,目前技术上不成熟,使用程序、规范上也不成熟。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要以人为本,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确定该不该用,怎么用,用多少次,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在这个现在我们很多的学校就过度地使用评价工具,事实上也是一种“懒政” 要让这个信息工具的使用不伤害人,不伤害学生,不伤害老师,不能让这个新型工具成为一个奴役人,奴役教师,奴役学生的工具,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储朝晖说,用数字技术这样新型工具作为大数据的采集是非常好的,它代替了教师的额外工作。但是它不能代替教师做评价学生的工作。学校在推广应用数字技术时一定要避免让学生被工具简单操控。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人他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对一个高度复杂的对象,仅仅用新型工具采集信息就得出结论,显然是错误的 我就发现现在很多的教室里,学生活动的空间全都布满了这样一些摄像头,这样事实上就会造成对学生对老师的压力,根据我们实际调查的情况,如果长期处在这样一种环境当中的人,他会形成人格的分裂,他会形成伪装,他经常会在意我是被别人监控的,对青少年一代身心成长发展是不利的,所以我认为这些做法都应该纠正。
还有专家表示,应建立教育备案制度,对教育类APP进行过程监管,由此监管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违规行为。
【新闻观察:“监控”式管理 是在给教育徒增焦虑】
看起来“班级优化大师”App的功能很多,对学生在校的行为统一打分,你认为这样真的能管好学生吗?
这款APP里设置了很多详细的评分项目,比如“举手回答问题”“按时到校”“没有完成老师交办任务”“没有登记作业”等等,看起来好像是把孩子们在校的大小事都一一评判,一视同仁,但事实上,具体的评分标准,给谁加分,加几分加几次,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教师的个人想法,或者老师的关注情况,实际上是很主观的。所以首先我认为这款APP实际是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很难服众。其次这么细致的评分项目,确实可以说是“监控”式的管理,别说学生了,成年人在这样的评价体系里工作都会非常焦虑,长此以往对人的情绪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其实有没有举手回答问题、有没有完成作业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是怎么帮助孩子克服成长中的困难。简单依靠一款APP去给孩子们的表现打分,显然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你认为数字化工具要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教学工作呢?
数字化工具用好了,确实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但如果滥用、误用,就会带来相反的效果。就像多位业内人士提醒的,任何数字化工具,都应该优先服务于教学工作,而不是成为“看管”学生的工具,因为“一刀切”式的管理、不顾实际的“教育”,很可能会伤害孩子。建议学校在引入新技术、新工具的时候,多听听家长和老师的意见,尤其是要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意见,并且保证采购、引进的各个事项公开透明,及时调整,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