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港口,总书记为何关注能源安全?
渤海畔,黄骅港,沧海潮涌。
5月11日,正在河北沧州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骅港,了解煤炭港区生产经营及发展规划等情况。
26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不毛之地。零星几个小渔村的渔民,在这片土地上艰难谋生。党中央决定建设国家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的战略决策让其迎来历史性的转机——作为陕西、内蒙古煤炭外运陆运距离最短的港口,1997年黄骅港煤炭港区开工建设,成为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运重要枢纽港口。
每年超2亿吨煤炭在这里下水,2022年黄骅港煤炭港区完成煤炭吞吐量达2.2亿吨,已连续4年煤炭吞吐量居全国第一,在电煤保供方面也排在了全国第一。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黄骅港煤炭港区考察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来到黄骅港煤炭港区,看煤炭运输,关注电煤保供,彰显了对守护能源安全的高度重视。
01、自给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能源供应主要依赖进口,风险巨大。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尤其是面对富煤贫油少气的国情,不能完全依靠国际市场,首先要立足于自己。
如何兜住重要能源国内生产自给的战略底线,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多次在地方考察调研中关注与能源相关的重大工程、创新成果,为我国能源保供应、高质量发展擘画破解之道——
在海南连线“深海一号”作业平台,总书记强调:“用我们自己制造的装备,开发我们的油气,提高我们的能源自给率,保障我们的能源安全。”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和钻井平台,了解油田创新发展等情况。
在山东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总书记指出:“解决油气核心需求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要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夯实国内产量基础,提高自我保障能力。”
百米地下,滚滚“乌金”智能开采;无垠大海,巨型平台自主建造;广袤荒漠,光伏“蓝板”释放清洁能量……
今天,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特高压电网,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水电、风电、光伏、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等多项指标保持世界第一。
02、合作
当前,国际能源供需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面临新趋势。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2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在开篇中这样写道:“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能源危机,冲击广度和复杂性前所未有。”
2022年11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上深刻指出,当前危机根源不是生产和需求问题,而是“国际合作受到干扰”。
风云激荡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一直坚持和期待同各方合作,为能源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2021年5月19日,绚烂的烟花绽放在田湾核电的上空;与此同时,渤海湾畔,徐大堡核电也迎来了期盼已久的高光时刻——在习近平主席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共同见证下,田湾核电站和徐大堡核电站正式开工,成为中俄核能合作又一重大标志性成果。
△在几内亚央行发行的该国最大面值两万几郎纸币上,印着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总承建的凯乐塔水电站。
十余年来,像这样的能源合作还有很多:中国核电、特高压输电、水电、新能源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出口成效显著;“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成员国达到30多个,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
一个个能源合作项目的建成、发展,凝聚了习近平主席对广泛开展国际能源合作的关怀与期许。
03、责任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
2020年秋天,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世界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难度可想而知。
2022年1月,在山西考察时,总书记谈到了提出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考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
△2022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瑞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考察调研。
不为一时一事,这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着眼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的未来,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远考虑。
急不得也慢不得。稳扎稳打,步履坚实。
“我们要用新发展理念来指导发展,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煤作为主体能源是必要的,否则不足以支撑国家现代化。”在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总书记辩证指出,下一步发展中,“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走转型升级这条路”。
总书记此次考察的黄骅港,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绿色转型升级,成为世界首个全流程设备智能化管控的煤炭港口。
在煤炭港区,技术人员心里都有这样一份自豪感:“煤从我们这运走,运到了电厂,我们看到了万家灯火、欢声笑语,我们心里也是非常高兴的。”
△黄骅港煤炭港区
百年变局之下,能源安全,举足轻重。中国所走的能源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不确定的世界能源安全带来了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