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不止步 勇立潮头谱新篇(一):集成化改革 打造一流口岸营商环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厦门自贸片区自挂牌以来,在建设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体制与构建双循环格局中先行先试,探索出了一批“厦门模式”创新经验。明天厦门自贸片区将迎来挂牌8周年,今天起,《厦视新闻》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厦门全面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自贸片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探索。今天首先来关注:集成化改革 打造一流口岸营商环境。
厦门港务物流有限公司位于象屿综合保税区,与海天码头只有一墙之隔。这天,一辆装载着牛皮的集装箱卡车,正通过直通智慧闸口,由海天码头直接开进港务物流的拼箱仓库。这个闸口上个月刚刚投用,此前这不到十米的直线距离,却不能直通。
厦门港务物流有限公司集运部经理助理 林智琼:(以前)进口的集装箱,在船到港之后,是要直接卸到(海天)码头的贝位上,等柜子放行之后,我们再申请从这个位置。绕行港中路、拖到拼箱仓库、通关时间比较长,也增加了港中路的交通压力。
原来,港务物流和海天码头是两个独立的海关监管作业场所,按照规定,双方都要配备有封闭的四面围网和独立的进出闸口,这也导致集装箱车辆不得不“舍近求远”,长期影响货物进口的效率,有时企业甚至要三天才能提到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去年,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联合海关、边检、码头、电子口岸等部门单位,探索在海天码头与拼箱仓库之间建设直通智慧闸口,并与“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模式相结合。不少从事进出口拼箱的物流企业都说,这是条降本增效的绿色通道。
沛华运通国际物流(中国)有限公司厦门公司经理 陆媛:有了直通闸口之后,货物今天到港,基本上第二天就能提到货,对企业的物流时效,有了很大的改善。
联合各单位,持续优化口岸通关环境,眼下,厦门关区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已经分别压缩至23.96小时和0.89小时,再创历史最优水平,连续四年在全国十大海运集装箱口岸营商环境评比中拔得头筹。
改革创新带来的发展活力,同样涌动在小小的电脑屏幕上。昨天,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联合厦门海关、邮政部门在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正式上线“出口原产地证服务”系统,解决了原先部分国家原产地证书仍要现场取证的问题。
厦门外图进出口有限公司关务负责人 刘潞麾:过去我们每周都要来海关好几趟现在有了新的系统之后,快递就直接寄送到我们公司,对我们公司帮助挺大,节省了很多人力成本。
厦门海关所属东渡海关产地证科一级行政执法员 李毅祺:还新增了多个模块功能入口,之前(企业)是需要登陆不同的网站、网页端,去申请办理这些功能,但现在我们是把它们整合在了一个网站上,一站式解决原产证业务的相关问题。
聚焦一个窗口、一次申报、一次办结,眼下,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已累计上线各类应用系统和功能模块90项,涵盖港口、航空、金融等领域,汇聚有效信息超10亿条。随着改革不断迈入深水区,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也将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步伐,踏入更加小而精的细分领域,直击关乎企业发展的痛难点。
去年起,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联合相关部门,多次深入“单一窗口”平台企业调研,梳理形成了203项具体任务,大到一个新平台的搭建,小到一个新功能的上线,截至目前,已完成了81项任务。
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信息化服务中心主任 吴志强:我们将进一步实现信息系统集约化、运行管理数字化、综合服务便利化,加快构建口岸数字服务生态圈,持续复制推广创新改革成果,将厦门特色厦门服务输送出去,做大平台规模,营造更加高效便利的通关环境,持续保持全国标杆行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