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里的厦门“芯”:开展遗传育种研究 提高水稻育种效率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党的二十大报告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近年来,我市的育种团队围绕如何培育高产水稻以及最容易被“卡脖子”的蔬菜品类,在育种创新上求得新突破,培育出200多个品种的优质种子撒向全国,种子种苗销售规模位居国内前列。
开展遗传育种研究 提高水稻育种效率
在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实验室里,学生们正围绕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开展遗传育种研究。他们对目标性状进行基因定位、克隆、分子标记,实现有益基因的快速聚合,对水稻育种起到辅助作用。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级工程师 黄荣裕:(水稻)很多性状 在田间是看不出来的,我们就借助这个手段,了解它的性状,再回到田间去筛选品种,主要目的就是提高育种效率,更快地把新品种培育出来。
黄荣裕说,在闽南地区进行试种时,佳禾336这个品种的水稻有着不错的表现,今年准备推广种植。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级工程师 黄荣裕:一个是高产,一个是品质比较好,另外抗性比较好,今年应该会大面积推广。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打破地域限制 让高产稻具有广适应性
如何让高产的“超级稻”打破地域的限制,具有更广的适应性?在学院的植物工厂里,研究团队通过控制温度、湿度等变量,探索水稻样本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欧阳鑫昊:通过这些不同的水稻的种子资源,去找什么样的光周期模块,对水稻的广适应性是有好处的,我们就把现有的品种改为广适应性的品种,让这些高产的品种能够种在更多面积的耕地上,拉动全国平均单产水平的提高,确保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
突破“卡脖子”问题 生产质优价廉“中国种”
围绕“种业振兴”,企业也在发力。走进中厦蔬菜种籽有限公司的育种研究大棚,田垄上的青花菜抽出了花枝,盛开着团团簇簇的小黄花,几名工人拿着镊子,小心翼翼地剥开即将盛开的花蕾,让花朵充分授粉后,七到十天就可以长出细长的种荚,等种荚成熟,就可以收集种子了。过去,青花菜以“洋种子”为主,通过育种创新,如今,“洋种子”有了“厦门芯”。
厦门中厦蔬菜种籽有限公司总经理、厦门中厦蔬菜种业产业研究院理事长 洪金条:(原先)我们要花更多的外汇 去国外引进这些品种,一些优良的种子还不一定买得到。所以我们从2009年就实施了青花菜育种。经过科研团队十几年的收集和整理,我们现在青花菜的育种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
今年,洪金条和他的科研团队又有了新的攻关计划,准备开展辣椒、番茄等茄果类作物的育种公关,让农民能买到更多质优价廉的种子。
厦门中厦蔬菜种籽有限公司总经理 厦门中厦蔬菜种业产业研究院理事长 洪金条:加入到国家的育种攻关单位里面,可能最近就会形成一个方案,集合全国的力量,把全国的育种资源和育种技术协同互补,把种子资源掌握在自己手上加以利用。
构建现代种业产业化体系 不断提升影响力
依托不断增强的育种科技创新能力、健全的种子质量管控体系,“厦门种子”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近年来培育出200多个优质种子。数据显示,国内市场六成的花椰菜种子,华东华南五成的优质西甜瓜、小番茄种子,东北当家的鲜玉米种子,都是“厦门芯”。全市现有种子种苗企业超130家,种子种苗年销售额占福建省的45%,规模位居国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