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教育科技人才!福建“放大招”
2月24日上午,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召开“稳经济 促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稳经济 促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场:教育科技人才专场,相关人员介绍有关情况。
福建省委组织部:
以产聚才、以才促产
大力引进创新创业人才
福建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公务员局局长郭学斌通报福建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的有关情况。
从国内知名高校
选拔引进了近千名优秀硕博士来闽
突出以产聚才、以才促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引进重点产业急需紧缺的创新创业人才。
实施了省引才“百人计划”,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中有90%以上是福建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急需紧缺的人才,有力支撑了福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为优化产业人才队伍结构,制定出台了工科类青年专业人才支持暂行办法,累计支持各类企业引进14000多名工科专业人才从事科研创新工作。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高水平高校建立人才交流合作机制,从国内知名高校选拔引进了近千名优秀硕博士来闽,到国有企业、民营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规划建设等单位工作。
福建省委组织部还会同团省委,大力开展“扬帆计划”活动,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学子来闽实习,活动人数由2019年的不到千名,增加到2022年的3万多名。
遴选支持了电子信息、高端装备、
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产业领军团队63个
着力构建定位清晰、梯次明显的人才培养支持体系,支持人数已近两千人。
福建省委组织部会同省工信厅实施产业领军团队支持项目,整合发改、科技、工信等部门政策资源,支持企业组建高水平团队,开展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努力培育一批实体经济“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2020年至今,遴选支持了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产业领军团队63个。
为支持青年人才尽快“挑大梁”“当主角”,福建省委组织部会同省人社厅实施了“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项目,每年遴选支持一批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人才;2020年至今已支持149名,其中已有数十名入选国家级人才或科技项目,成为福建科技创新的重要骨干力量。
福建省委组织部还会同省科技厅实施了“创新之星”“创业之星”人才支持项目,积极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前沿科技、交叉学科、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潜力的创新创业人才,至今已支持53名。
累计选派2600多名干部人才
到重点区域服务
着眼人才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突出以用为本,着力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截至2022年12月,全省共有679.81万人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中高级工以上121.24万人次。
福建省委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院士专家八闽行”等活动,先后邀请院士381人次来闽开展技术指导、项目对接等,累计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317个、开展合作项目500多项。
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服务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发展,二十多年来,我们累计选派2600多名干部人才到原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平潭、武夷新区、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域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
此外,福建省委组织部还会同有关部门,注重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2022年全省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28.36万人,落实率达95.35%,比上年同期提高1.23个百分点;2022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1.97万人,完成全年任务109.4%。
省教育厅:
全省共有高等学校89所
在校生116万人
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通报福建教育在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有关情况。
目前,全省共有高等学校89所,在校生11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1.6%,现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所,博士学位授予单位9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35个(含省部共建、国地联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38个;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经费占全省总数85%以上,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占总数50%以上。
抓布局优化,着力增强高等教育竞争力
加快构建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谋划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高水平海洋类本科学校,规划设置服务海洋经济、数字经济、健康食品、文化创意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理工农医类高校来闽办学。实施“双一流”建设、一流应用型高校建设和“双高计划”职业院校建设等重大工程,推动全面提升福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
抓人才培养,着力增强产业发展支撑力
以服务产业需求为导向,实施高等教育服务“四大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建设应用学科联盟,强化高校与政府、市场、社会的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增加急需紧缺领域本科专业,提高理工农医类专业占比。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加强基础学科联盟建设,加快培育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抓科研创新,着力增强创新发展驱动力
重点推进有组织的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推动高校与各类创新主体开展联合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实施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重大专项和技术创新重点攻关及产业化项目等联合资助,支持高校承担更多省级基础性和产业化项目。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争取在优势领域特别是“卡脖子”问题上,取得原创性突破。
抓教育引导,着力增强创新创业原动力
完善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制度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办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引导师生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效应。加快推进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以双创学院、实践基地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领带动创新创业质量的整体提升。
省科技厅:
2022年全省新增
国家杰青10人、优青15人
福建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叶碧海通报省科技厅开展科技人才工作的有关情况。
2022年全省新增国家杰青10人、优青15人,评选省“创业之星”“创新之星”人才19名。福建成功承办2022年全国外国专家工作会议,并在会上就服务外国专家经验做法作典型发言。
打造创新中心,建设海峡科创人才高地
以福厦泉自创区为主体,打造海峡科技创新中心。深化新一轮部省合作,积极向科技部争取将福建科创重大事项融入国家战略层面,在优平台、聚人才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与福建省委组织部等制定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创新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等一揽子人才政策,营造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环境。
2022年,6家省创新实验室高效建设运行,集成电路、海洋领域省创新实验室加快筹建;全省新认定41家省重点实验室,新建20家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新增3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将首次突破10000家;全省建设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共计466家。这些高水平的创新平台为各类科技人才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省科技厅建立自创区协同创新机制和国家高新区晋位奖励机制,加速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主体培育。2022年新增25项自创区与省内高新区协同创新平台项目,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空间;印发《福建省国家高新区晋位奖励实施办法》,首次对厦门、莆田、龙岩3家国家高新区给予晋位奖励,支持园区高精尖缺人才引进与培育等工作。
激发人才活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坚持创新不问出身的理念,先后出台和修订《进一步建立健全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揭榜挂帅”“赛马”攻关机制的若干措施(试行)》《福建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制定《科技成果评价服务导则》《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估准则》等福建省地方标准,进一步为科技人员松绑减负。
为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修订制定了《福建省技术转移机构管理办法》《技术转移机构评价准则》等相关政策措施,并在福建省科技奖中增设科技成果转化奖,推动11家单位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活力。过去一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89.5亿元。
为了进一步依托科技项目培养造就人才,2022年省科技厅组织实施了省级科技重大专项25项、高校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25项,共资助经费1.21亿元;组织遴选第八批省引才“百人计划”创新人才,“一事一议”支持特级人才张久俊院士科技专项经费2000万元。支持32家单位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963项,直接经费6.1亿元,创历史新高。通过这些项目引智聚才,加大高层次人才支持力度。
加强引才引智,释放外国专家创新动能
为进一步促进国际人才交流合作,2022年省科技厅组织142家单位参加第二十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开设“福建馆”线上展厅。推动实施国家高端外专引进计划、省“外专百人计划”等引才引智项目95项,资助2966万元,建设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等平台14个,设立首批13家闽台港澳科技合作基地。
由福建研发的全国首套“紫外光催化复合消杀机”,宁德时代新能源公司的核心研发项目等,都有外籍专家深度参与并做出重要贡献。
省科技厅还着力优化高端外国专家服务。疫情期间,积极优化疫情防控常态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相关政策,出具《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33份,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3588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