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就业,要把目光放在细微处

厦视直播室 2023-01-29 20:22:43

2023-01-29 20:22:43

2022年,我国应届毕业生达1076万,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备受社会关注。当前,2022年的就业“秋招季”已经落幕,多所高校发布了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公布毕业生就业情况。

数据显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稳定,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毕业去向落实率在九成以上。

从就业生去向来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扎根西部、扎根基层。例如西安交通大学2022届毕业生到中西部就业的人数比例为59.52%,其中博士为75.15%,本科和硕士分别为66.33%和53.94%。

选择读研深造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例如,截至2022年12月1日,“不就业拟升学”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未就业的最主要原因,占未就业本科生总数的65.37%。

对于学科专业特色明显的高校,毕业生流向则有更加清晰的倾向性。例如,华东师范大学2022届就业毕业生有50.67%选择在教育、学历类行业。在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信息科技、航天军工等重点领域是主要就业流向。

【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1158万人 七部门联合保就业】

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再创新高,预计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面对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规模,日前,教育部、科技部、人社部等七部门发布通知,将面向202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2022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等重点群体,集中发布优质就业岗位,力求稳住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盘”。

《通知》明确,教育部门和高校要积极组织动员高校毕业生参与本次活动,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为用人单位开展线上线下校园招聘提供便利。科技部门要联系调动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产业与人才互融互促,带动高校毕业生等就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组织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动员引导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挥专业优势,提升服务质量,规范服务流程,维护市场秩序。国资部门要指导所监管企业充分挖掘岗位资源,更多以市场化手段发挥稳岗促就业示范带动作用。团组织要发挥密切联系青年优势,动员更多的青年求职者和企业家等参与“国聘行动”。妇联组织要从加强就业指导、挖掘就业岗位等方面入手,组织女企业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帮助更多女性实现就业。

此外,《通知》要求,各地各单位要多利用数字技术严格审查招聘单位资质和招聘信息真实性、合法性,严厉打击虚假招聘。要加强对招聘流程的监管,扎实做好劳动权益保障,依法查处招聘过程中的虚假、欺诈和就业歧视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本单位实习期限等作为限制性条件,还要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杜绝求职者信息泄露等情况。

【新闻观察:就业,要把目光放在细微处】

今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规模将再创新高,这也意味着,对于毕业生来说,就业的挑战也会更大,对此,你的观察是什么?

说到“史上最难就业季”,这样的表述,我印象中深刻。因为,就在我毕业时的2015年,当时就被称之为“史上最难就业季”。我今天下午查了一下,当年的应届毕业生人数仅仅有749万。刚刚您提到,今年,2023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将第二次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158万。人数增加,竞争更激烈,大学生就业选择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呢?通过刚刚您梳理的内容,我们看到,应届毕业生扎根基层、西部,读研深造的越来越多。国家多个部门也出台相应的举措,帮助毕业生就业。

确实,帮助应届毕业生,减少不确定性,更好地就业,需要全社会提供更多支持与帮助。比如说,高校可以通过提供课程指导、打造实习交流平台等方式,帮助学生通过不断尝试找到适合的择业、就业方向。但在我看来,更关键和核心,还在于大学生自己:需要懂得制定长远且明确的职业规划。如果大一、大二没有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临近毕业时就很容易陷入迷茫,只能盲目地跟随大流。

就业的确定性,需要把目光放在细微处。去年,我看到的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一位云南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在梳理学生简历时,发现一位学生具有出色的三维绘图能力,于是帮助学生在简历中强调这一技能。正是这一改动,让用人单位看中了这位同学,并开出了那届毕业生中年薪最高的offer。同样,这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甚至大一、大二就要寻找,明确自己的目标方向,就业的时候就能更加从容,在毕业大军中脱颖而出。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