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老厦门:同坪古道寻踪 感受文化“遗珠”魅力
接着来看《发现老厦门》系列报道,我们带您到同安区的云洋村,踏上曾经的古驿道——同坪古道,一起去了解古道上散落的文化“遗珠”,感受他们的前世今生。
同坪古道,始成于宋代,全长40公里,由同安一路直达安溪县大坪乡。过去,由同安经过古道运进山的是粮食、日用杂货等,而由山里运往同安的,则是茶叶、竹器等物品。如今,云洋村还保留着不少古道上的历史古迹。记者跟着同安区旅游发展中心的杨志刚来到云洋村,想要探寻古道上的重要节点,过路坝。但是,放眼望去都是村民的菜地,过路坝又在哪里呢?
同安区旅游发展中心职员 杨志刚:杨老师您说要带我们来看过路坝,过路坝在哪里呢?过路坝它其实不大,在这个地方。映入眼帘的这一个就是过路坝,很多人可能会疑惑,说这条小小的过路坝,它有什么意义?过路坝其实它是我们同坪古道的必经之路。以前同安的老百姓要去安溪大屏方向的,都必须从这个地方经过。
杨志刚说,当初村民们建坝,是为了引水灌溉田地,水坝采用两边低、中间高的形式修建,保证上游的淤泥和杂物不会阻塞坝内,后来因为往来人流、货物增多,这里逐渐成为往来大坪和同安的必经之路。如今,过路坝早已不再是交通要道,但是它的水利功能还惠及周围200多亩的水田,继续为百姓们造福。
同安区旅游发展中心职员 杨志刚:这个水坝我们看到是比较新,因为几十年前老百姓又重新修过。后来因为文山发洪水,有时候(坝里的水)会暴涨,老百姓没办法从坝上经过,就修了刚才走过来的这三个石板,过路坝桥。
过路坝桥就在过路坝上方5米处,由3条重2000多斤的石条组成,横跨在村道和过路坝之间,距今已经有870年的历史了。过路坝桥的修建,让村民们的出行不再被山洪所困,保障了古驿道的畅通。作为曾经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同坪古道周边聚集了不少村落。从明代就生活在云洋村的杨氏家族,因其良好的家风而人才辈出,杨氏宗祠门前立着的旗杆遗址,就是最好的证明。
同安区旅游发展中心职员 杨志刚:我们看到的这个是叫做旗杆,旗杆属于一种家族的荣耀,都是竖在我们的宗祠前面,这表明出了一个举人以上的人才。那一对旗杆(对应)出一个(人才),宗祠门口的旗杆立得越多,就说明家族中的举人,人才越多。
从明代以来,村落里的杨氏家族,出于对教育和家风的重视,便取了四知堂为堂号。宗祠里挂着“清白传家”的家训,希望后人不断传承。而在同坪古道上,最考验游览者体力,也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文化古迹,就是铜钵岩了。不同于一般寺庙,铜钵岩建在山上一个天然石洞里。
同安区旅游发展中心职员 杨志刚:我发现其实这个石洞等于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就盖在底下的这两块小石头上面,对不对?对。这个石洞是比较特殊的,我们莲花镇大概有三个类似的石洞,这个是最大的,面积大概有将近30平方米。它其实就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岩洞,所以这个岩我们也叫铜钵岩,岩石的岩,对,铜钵岩。
进入洞内,在石洞正中央的位置,还摆放着一座特别的石碑。
同安区旅游发展中心职员 杨志刚:我们比较经常看到的石碑,一般都叫做公禁碑,讲的是村庄里面的一些约束或者一些禁令。这个石碑它比较特殊,讲的跟佛教有关。
杨志刚介绍,当时,这里的村民们希望得到庇佑,让家族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所以在石洞里修建了寺庙。除了过路坝、杨氏宗祠和铜钵岩,同坪古道上还有不少富有地方特色的山寨、故居、桥梁等历史文化遗迹,大家也不妨约上三五好友,一同到云洋村开启一段不一样的探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