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名电视纪录片导演高振碧去世,生前为宣传厦门人文历史竭尽心力

厦门晚报 2022-12-30 16:23:55

2022-12-30 16:23:55

■高振碧全家福

明天9点,中国知名电视纪录片导演,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创会理事高振碧的告别仪式,将在福泽园7号念智厅举行。27日,他因突发感染性休克去世,享年75岁。

“我们的梦想,就是让世界了解厦门!”高振碧生前曾这样说过,他不遗余力地宣传厦门的人文历史,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能拍能导还能写的杂家 精益求精作品多次获奖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高振碧拍摄了许多反映厦门招商引资及发展历程的纪录片,如1988年主导创作的《厦门,一个向世界开放的城市》、1994年创作的《世纪之春》、2007年创作的《魅力思明》等。

纪录片导演其实是个杂家,写作、摄影、灯光、录音、配乐等都要学都得会。高振碧凭借自己的努力摸索成长。他自掏腰包买来纪录片学习、研究,收集了很多关于影视、编导的书籍学习。在他的家里,藏书上万册。

靠着努力、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他的作品多次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纪录片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特别奖、“五个一工程”奖等。

收藏老照片还原厦门故事 发现鼓浪屿第一座教堂

高振碧花费毕生积蓄,收藏了上千张老照片。通过研究这些老照片,他还原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厦门故事,并为鼓浪屿申遗提供了大量史料。

2009年,高振碧收集到英国纪实摄影家汤姆森拍摄于1869年的鼓浪屿全景图。在荒芜的海滩上,一栋西式建筑吸引了他的注意。

对照1868年的另一张天主教堂特写,高振碧推测这可能是鼓浪屿上的第一座教堂。于是,他把自己手上的老照片公布于众,发动大家一起寻找影像中这座有着四根大立柱、五扇尖顶窗户的西式建筑。

他的这一推测,最终被证实了——当时厦门第二医院的杂物间,正是这座建于1863年的“国际礼拜堂”(后改称“协和礼拜堂”)。他立即联系了厦门晚报记者,详细介绍了协和礼拜堂的前世今生。经过多方积极呼吁、沟通,在鼓浪屿管委会的主持下,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教堂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儿子眼里的父亲

对每个镜头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还有两个心愿尚未实现

高振碧的儿子高山说:“我从小就特别崇拜父亲,耳濡目染对拍纪录片很感兴趣。”2000年,他开始跟着父亲学习。父子俩合作时,高振碧大多是担任策划、撰稿和总导演,高山出任摄像和后期总编辑。

高山心目中的父亲是严父的形象,从小对他各方面要求都比较严厉,在工作上则一丝不苟,是个完美主义者。在一起拍片时,父亲对每个镜头都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瑕疵就要求重拍,拍摄过程中很多高难度机位都会亲力亲为,做出非常好的示范。

高山说,父亲还有未达成的心愿。多年来,他一直想建立一个历史影像博物馆,将更多的光影记忆展现给世人,让大家一起来重温老照片里的故事。此外,他还想要出版一本关于厦门照相馆史的书,已经收集了许多资料。他希望能得到相关方面的支持和协助,为父亲完成生前的心愿。

朋友眼里的搭档

每次合作都觉得“太过分” 却又对最后的成果心服口服

2011年的一天下午,中山路中国集邮专卖店门前人头攒动,邮迷们相争购买一封首发邮票——《国家级“非遗”——蔡氏漆线雕》。这套全国限量发行仅1000套的个性化邮票,图片都是高振碧拍摄的。

要把精美绝伦、精工细雕的漆线雕艺术作品,微缩到只有三厘米见方的小小邮票“画框”内且不失原有神韵,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高振碧集电视导演、摄影家、集邮爱好者的多重视角于一体,运用影视布光法则拍摄每一件漆线雕作品。

为了更好地展现漆线艺术的美,他拉了一车电视片拍摄所需的灯具。当时,他曾这样解释:这些灯光可以打造立体效果,让大家看到,即使把漆线雕缩到这么小,还是那么美!

在设计上,这套邮票突破了四面齿孔包围的传统框架,首创以两张联票形式展现一件漆线雕作品。蔡氏漆线雕艺术总监庄南燕说,高振碧为厦门非遗漆线雕的传承和发展做了很多工作,关键时刻鼎力相助,拍摄了许多和漆线雕相关的照片及宣传片。

“每次与他合作,我都会有‘你太过分了’的懊恼,但看到最后呈现的效果,我对他又是心服口服。”庄南燕说,高振碧对工作质量有着极高要求。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