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蝉联全国第一,厦门为什么能?

厦视新闻 2022-12-26 19:50:42

2022-12-26 19:50:42

今年以来,厦门市通过加大常态化考评力度、推进垃圾投放点改造提升、创建2个省级示范区和39个样板片区建设等渠道,涌现出了“无桶”小区、城中村垃圾分类模式和督导员模式等一批垃圾分类创新模式,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连续18个季度蝉联全国第一,继续领跑全国。今天的《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蹲点一线 共学二十大精神》专栏,我们来聚焦:垃圾分类蝉联全国第一,厦门为什么能?

这天下午,我们跟随市垃分办的检查人员来到湖里区,对照2022年厦门市垃圾分类工作要点和考评方案,检查落实情况。

市垃圾分类中心副主任 张景南与湖里区江头街道浦园社区垃圾分类督导员:(这片居民的垃圾分类准确率怎么样)有时候租户搬来搬去的,我们教他教会了,他可能又搬走了。

(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所以才需要我们经常入户宣传)对,我们隔一个三四天就会入户去宣传一次。

市垃圾分类中心副主任 张景南,是考评团的一员。她说,这次考评还融入了对全市11个垃圾分类创新试点的验收。具体来说,就是看看今年以来,各区因地制宜,在城中村垃圾分类、“无桶”小区、督导模式优化、源头减量资源化等四个方面,开展创新试点的情况如何?

这栋转型升级后的清洁楼,也是湖里区源头减量资源化的专项试点。同一般的废品回收站不同,这里主要处理低值可回收物。以往,像塑料袋、矿泉水瓶、一次性餐盒等这些不受市场青睐的“废品”,往往会被运往岛外的垃圾焚烧厂,不仅运输距离远、成本高,还无法回收再利用,会被当成其他垃圾直接处理掉。如何“变废为宝”?今年9月,湖里区将闲置的吕岭清洁楼改造为资源再生回收点。回收点内还设置了专门的废弃泡沫处理间,只见作业人员将泡沫垃圾逐一投进泡沫冷压机,一个个泡沫箱就被压缩成一整根紧密结实的泡沫条,体积仅为原来的五百分之一。压缩后的泡沫,还会被转运到环保公司进行回收利用,每吨价值相较于原来多了1000来块钱。在采访时,记者注意到,资源再生回收点的生意还挺红火,通过分类分区、明码标价,不少保洁员和居民成了这里的“常客”。

环卫工人 潘阿姨:以前这些都没有地方收,现在这边有回收,我们就收起来拿过来,卖一点钱,感觉挺好。

目前,湖里区共有5个这样的资源再生回收点,不仅初步形成了低值回收的全链条,还能做到精细收运、源头减量。

厦门市政集团投资公司资源再生回收点吕岭服务点 卢志新:像泡沫我们这一个点一天差不多有300公斤左右,快递包装,包括其它的杂料、塑料,应该在200公斤左右,这样汇总下来,一个月的低值可回收物,应该在15吨左右。(这个数据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以泡沫为例,我们一辆四米二的货车,能运的低值差不多在120公斤,所以相当于一天,我们一个回收点的(泡沫垃圾)减量,差不多在6辆货车的运输量。

市垃圾分类中心副主任 张景南:下午总共有三个试点,一个是城中村。另外一个是督导员的优化,还有一个是再生资源两网融合,总的来说,我们觉得都实现了我们做试点的初衷。接下来,我们还要进一步地梳理,来形成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张景南告诉我们,市垃分办的这场年终大考会持续到这个月底。眼下,市垃分办还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城乡发展不平衡、市民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难点,通过明察暗访、机制创新,打造聚焦减量化、资源化的厦门垃圾分类“3.0版本”。

市垃圾分类中心副主任 张景南: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从我们垃圾分类来说,接下来,我们要深入贯彻二十大精神,积极探索在“双碳”背景下,垃圾分类厦门模式如何创新发展,继续推动源头减量和资源循环利用。

【记者手记】今年是厦门推行垃圾分类的第六个年头。六年来,厦门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显著,目前已实现全市城乡垃圾分类全覆盖,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参与率均超过95%、准确率超85%。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了大家群策群力,想方设法让垃圾分类“厦门模式”做得更好,共同守护厦门的清新蓝、怡人绿。或许,这股合力,便是厦门垃圾分类工作能够连续18个季度蝉联全国大城市第一名、第一档的奥秘。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