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实现生态环保综合荣誉“大满贯”:“厦门模式”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昨天,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了解到,今年厦门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取得一系列改革创新成效,特别是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摸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厦门模式”。
“抬头仰望有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这样的画面,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日常标配。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到最近获得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我市实现了生态环保领域综合性荣誉的“大满贯”。这些,离不开厦门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项创新举措,比如率先全国建设的分区管控体系,就备受好评,分区管控体系在全市域划定128个管控单元,采取差异化管理,实施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形成了一套全地域覆盖、跨部门协同、多要素综合的管控体系,有效解决了以往环保准入难、审批时间长、项目落地慢等痛点。
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副处长 詹源:让我们招商引资更加高效,因为我们通过准入清单,明确了每一个管控单元的准入条件,目前能有超过70%的建设项目,实现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原来的环评审批是要60个工作日,现在是即来即办,现在已经累计超过1700个项目获益,节约了5.3万个工作日的审批时限。
如今,“低碳”是一个生态流行词。而厦门,到处都有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子。开展了低碳社区、低碳园区、近零碳排放示范区等25个低碳创建试点。象屿零碳综合保税区、海天码头绿色智慧港口等5个低碳项目,被省生态环境厅推荐申报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在厦门,低碳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成为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环保行动。
市生态环境局大气与环境应急处副处长 王博:比如像象屿综合保税区的零碳创建,这个是全国第一个零碳保税区,它的光伏发电还提供给相近的地方来用,像码头有很多机械作业,从传统的机械,转为用电的机械,在供电模式上,又自主地利用仓库的屋顶做了光伏发电,实现了完全自主的清洁能源的替代,效果也是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