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建设儿童友好空间为城市增添更多生气
为了让孩子们玩得舒心,让父母感到放心,做实做细保障工作.日前,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联合印发《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导则》进一步明晰了构建儿童友好空间的具体工作要求。适儿化改造具体包含哪些内容?今后在哪些城市空间将增设儿童游乐设施?我们一起来了解。
《导则》提出,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的基本原则为“儿童优先、普惠公平”“安全健康、自然趣味”“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应在城市、街区、社区3个层级统筹推进,重点工作内容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空间、公园绿地的适儿化改造和校外活动场所、游憩设施建设。
根据《导则》,城市层面应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构建儿童友好空间体系,包括构建关爱儿童成长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打造自然趣味的开敞空间体系、建设适宜儿童出行的道路交通系统、营建保障儿童安全的成长环境等。
街区层面与15分钟步行出行范围相衔接,对接城市街道管理服务范围,重点完善儿童公共服务设施、活动场地、慢行系统等,构建儿童友好街区空间。其中,均衡完整的儿童服务设施包含中小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活动中心、校外活动场所等建设内容。
社区层面与5—10分钟步行出行范围相衔接,对接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范围,优先配置满足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日常需求的服务设施、游乐场地和步行路径,满足儿童日常基本生活和成长发展需要。
《导则》提出,结合游园、口袋公园等增设儿童游乐场地,并配置沙坑、浅水池、滑梯、微地形等游乐设施。新建居住区的儿童游乐场地面积不宜小于100平方米。新建社区应建设不小于800平方米的多功能运动场地,可配置适宜儿童参与的篮球、排球、足球、棒垒球场地等体育运动设施。
《导则》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探索,开展儿童友好空间建设试点工作,探索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的工作机制、模式、政策和制度等。结合建立健全“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建立儿童友好城市、儿童友好街区、儿童友好社区等儿童友好空间的建设评估及反馈机制。
【新闻观察:建设儿童友好空间为城市增添更多生气】
针对建设城市儿童友好空间,推进适儿化改造,我们需要着重关切哪些方面?
建设儿童友好空间,这对小朋友来说肯定是一件好事。孩子的视角与成人并不相同。一个空间,不论大小,即使只是一个街角,如果有自然、艺术、趣味的元素装点,再辅以滑梯、秋千等游乐设施,孩子就会多一方满足好奇探索、运动锻炼要求的游乐空间,这对孩子身心健康是大有裨益的。这体现了整个社会对儿童的重视,也是社会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一种方式。当然,这样的方式必须要首先满足的一点就是保障安全,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充分考虑孩子们的需求。我觉得在建设这样的友好空间的时候不妨多听听孩子或者家长的意见,最直接的使用者的意见甚至可能比有关专家的意见更为重要也更为直接。我注意到刚才新闻里说这些友好空间会结合“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城市体检评估机制,这当然是一种监督方式。不过,涉及到孩子密集使用密集接触的场所和器械,我觉得应该做到时时有人看,事事有人管。这些友好空间的作用就是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那么必须要保证场所器械的安全,一旦出现隐患必须及时发现及时清楚。而场所维护不应该是到某个时间才可以修才有人管,应该明确责任机制,做到情况实时掌握,条件始终友好。
作为一名家长我有一种体会。相信很多人也去过一些儿童空间或者游客园之类的地方。这些地方常常会出现的一个画面就是孩子在里面玩,家长在旁边看着或者在一边等着。这其实造成了一种孩子自己玩,家长只能看的情况。那么未来这些儿童友好空间是不是可以更多地考虑亲子的需求,考虑到带孩子的成年人的需求。设置一些可以家长同时参与或者家长从中等待的设施。这既可以提升亲子活动的体验感,又避免了过去一些大人或坐或占儿童设施造成的设施损坏。也让这些儿童友好空间更有空间的丰富性,让亲子体验在这里欢乐尽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