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退休人员再就业制定“规矩”很重要
聚焦退休人员再就业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退休人员想要继续工作?退休人员再就业,会不会抢年轻人的饭碗?如何让退休老人成为人才红利?我们一起来关注。
根据国家卫健委今年7月发布的《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到2021年,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2岁。越来越多退休老年人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长寿,走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纷纷尝试“老有所为”。
前程无忧上个月发布的《2022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调研报告》显示,68%老年人退休后再就业意愿强。退休求职者总体归纳为两种类型:兴趣驱动和收入驱动。报告显示,重返就业市场的老年人中,有46.7%是为了寻求个人和社会价值;34.3%的求职者希望通过再就业增加收入,来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19%希望发挥一技之长,继续追求职业发展。
退休老人再就业可填补用人需求
退休人员再就业,会不会抢年轻人的饭碗?专家给出的答案是“不会”。目前,中国是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而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司预测,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专家指出,在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减少的背景下,年轻人因为求职意愿不匹配等原因,并不能完全解决一些行业“招工难”、岗位“用工荒”的问题。退休老年人再就业可以填补用人需求,有专业特长的老年人可以继续发挥价值,有利于提升全社会的人力资本总量。
退休老人不仅是人力资源 更是人才资源
专家强调,谈到“银发就业族”,不能只看到“老年”,还要看到“人才”。退休的老年人有意愿继续工作,不仅可作为劳动力的补充,也带来了人力资源红利的新机遇。具备较高学历、掌握专业技能的退休老人不仅是人力资源,更是一种人才资源。而这些有专长的退休老人再就业,也将成为挖掘高素质老年劳动力潜能的新方向。
今年2月,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介绍《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有关情况。明确年龄不超过65周岁、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可聘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网站采集)今年8月24日,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为全国老年人才、涉老组织、为老服务机构及用人单位提供老年人才信息服务。数据显示,截至本月27号,网站共有210条求职信息,31家单位提供了74个岗位。多数为市场销售类、教育培训、餐饮保洁、为老服务方面的岗位。这些公司表示,希望有经验的老年人为企业锦上添花。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提供了项目课题组预测的一组数据——“到2050年,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年人口规模将超过8050万人。”在此背景下,一种新的老年文化在中国式现一种新的老年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正在产生。杜鹏认为,未来“退休”的标准,要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结合老人自身能力、社会的需要和政策导向不断变化。
新闻观察:退休人员再就业制定“规矩”很重要
退休人员再就业是最近关注比较多的问题,我们栏目也曾经报道过,我们从刚才的新闻中看到,老年人的就业愿望还是很强的,有机构调查68%的老年人退休后再就业意愿强,另一方面,很多机构和企业也愿意聘用老年人,看上去供需双方一拍即合,是不是真的就会成为时尚?
再就业退休人员的合法权益保护应该立法
我们国家并没有法律规定退休人员不能再就业,近几年,高调再就业的官员就不少,特别是在高校、研究机构、社团担任职务的退休官员很多。
一个独特的现象:延迟退休,反对的声音多;再就业,将近70%有意愿。
白发族重新就业,是老龄社会必然出现的现象。
如何保护退休人员再就业的利益。比如要不要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工作时间有没有限制,五险一金可不可以续交?
要有防范“再就业腐败”的机制
如何避免“再就业腐败”,比如“返聘”问题,比如权利部门官员到利益相关企业任职问题。能不能配套解决延迟退休问题,施行弹性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