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二号”古船在哪里出生,去过哪些地方,它的瓷器在哪里装的货?它使用了多少年?为何沉没海底?在上海的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的实验室里,古船的科技考古同步在进行。在长江口二号出水的器物中,一个完整的瓶子引起了科研人员的注意,通过分子考古学等最新科技手段的抽丝剥茧,瓶子里的一颗稻壳,一块“泥巴”,科学家们究竟能发现多少秘密呢?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开玩笑说,他们是“一手拿铲子,一手拿显微镜。”在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科研人员通过对稻壳进行测年和古植物DNA研究,不仅可以判断稻壳放入瓷瓶的大致年代,大致推测其产地,结合瓷器的窑口,推测长江口二号的上货港口。
一颗稻壳看古船,那么瓶中一粒泥沙,则蕴藏着成千上万种微生物的“小世界”。科研人员通过看似不起眼的泥巴里,提取微生物的DNA信息,让“泥沙”也能开口说话,并和全球DNA数据库里的微生物进行比对,讲述着古船的沉积过程和长江口水环境的变迁,目前他们检测的一块“泥沙”里,藏着3900多条微生物信息。
一船看世界:长江口变化的时间标尺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张华介绍,对地质和地貌学科来说,“长江口二号”提供了一个时间标尺,帮助学者弄清北港的演变历史和机制,也有助于学者预测长江口未来的演变。
通过和百年前海图的对比,科研人员还发现,那时长江口的北港还没有贯通,为何“长江口二号”会沉在北港呢?沉没的一刻又发生了什么?在上海大学,科研人员结合当时的海图资料,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来做分析,希望能给出答案。
通过声纳图像智能识别古船,通过电脑仿真模拟沉船成因,通过图像增强技术,在浑水中看见青花瓷的花纹……科技赋能考古,实验室里的每个专家,像是拿着拼图的一部分,随着“长江口二号”的出水,专家们期待着更多谜题揭开的一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