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言道丨习近平这趟出访,三个场景意味深远
中新网北京11月19日电 题:习言道丨习近平这趟出访,三个场景意味深远
记者 阚枫
19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结束了东南亚之行。
过去6天,他分别出席了二十国集团(G20)巴厘岛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曼谷会议并对泰国进行了访问,期间还高密度会见了近20位国际政要。
作为中共二十大后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习近平此次东南亚之行,几个被国际舆论聚焦的场景,意味深远。
场景一:8秒钟的握手
习近平此访首站是印尼巴厘岛。11月14日下午5点36分,专机落地巴厘岛仅两个多小时后,习近平的第一场重要活动就引来全球瞩目——与美国总统拜登会晤。
8秒钟,习近平与拜登微笑握手的时长成了不少国际媒体的头条标题。新加坡《联合早报》刊文称,在当前中美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双方所营造的友善会晤气氛催生了乐观情绪,两国股市在会晤后都不约而同出现涨势。
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元首会晤的高关注度不必多言,更何况由这8秒钟握手开始的中美元首三年来首次面对面会晤,信息量很大。
“宽广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发展、共同繁荣”“一切打压和遏制只会激发中国人民的意志和热情”“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习近平对中美关系症结与红线的论述,成为此后多日全球舆论热议的焦点。
“中美元首会晤是本次习主席出访中,最受外界关注的行程之一,会谈内容让外界看到,中美关系至少在短期内有了可以预期的确定性。”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对中新网分析。
专家分析,鉴于当前中美关系复杂程度,世界不会期待双方关系会因为一次元首会晤而一夜转圜,但是,两国元首可以坐下来聊三个多小时,这已向外界表明,中美关系不是一道是否搞好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如何搞好的必答题。
场景二:人来人往的中国代表团驻地
中美元首握手的那8秒钟,还拉开了过去6天中国高密度的“面对面外交”。
从巴厘岛到曼谷,习近平除了出席两场国际会议并对泰国进行访问,还密集会见了近20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其中既有日韩等中国近邻,也有距离中国遥远的阿根廷、智利。
同一个会议桌,人来人往的国际政要。无论是在巴厘岛还是在曼谷,中国代表团驻地都成了国际媒体扎堆“把守”的地点。有海外媒体评论称,西方政客口中的“围堵中国”,变成了国际政要“堵”在中国代表团门口接踵与中国领导人见面。对比之间,世界与中国的关系已不言而喻。
从习近平同外方领导人会谈的内容观察,中国将为世界带来更多机遇,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中国主张,也换来了各方积极回应:“反对阵营对抗”“维护自由贸易体制”“一个强大、友好的中国,将为地区和世界带来积极影响”……
“习主席的这次东南亚之行,凸显了中国着眼全球建立朋友圈、伙伴网的大外交布局。”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丁纯对中新网表示。
如专家所言,一个月前,“积极建设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表述出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可以说,全球伙伴关系、全方位外交布局已然是当前中国外交的鲜明特征。
场景三:驶入“快车道”的雅万高铁
“开始!”随着习近平和印尼总统佐科下达指令,11月16日晚,雅万高铁综合检测车缓缓驶出德卡鲁尔车站。
雅万高铁是印尼和东南亚第一条高铁,也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的项目。当全球媒体聚焦东南亚之际,中国和印尼选择在此时展示雅万高铁建设成果,是在彰显两国互利共赢的交往经验,亦是在启示困境中的世界经济。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新冠疫情、地缘冲突、逆全球化抬头而导致的多重危机,过去一周,国际政要时隔三年再聚首的G20巴厘岛峰会和APEC曼谷会议,被全球寄予较高期待。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从巴厘岛到曼谷,习近平在多个多边场合提出了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不应该以邻为壑,构筑“小院高墙”;走在前面的国家应该真心帮助其他国家发展;遇到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寻求最大公约数……这些破题世界之难的论述,形象通俗却内涵深刻。
“可以看到,摒弃零和思维,呼吁命运与共的中国方案,在这两场国际会议上都获得各方广泛认可和积极回应。”丁纯说,对于当前复苏乏力、通胀高企、能源粮食危机交织的全球经济来说,这是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