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8个“市大型科研基础设施”授牌:服务产业升级 激发原始创新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显示出科研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我市积极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遴选首批8个“厦门市大型科研设施”,为我市科技基础研究应用和成果转化提供支持。
作为我市首批大型科研设施之一,厦门市风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拥有福建省唯一、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大型边界层风洞,可以让桥梁和建筑无惧风雨挑战。据介绍,桥梁在建设时都要进行抗风实验,抗风实验就像是给桥梁模型拍CT,通过模拟现实中的风力,利用传感器采集桥梁抗风性、抗压性等数据,从而找到病根,对症下药。目前,厦门市风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已经服务了海沧大桥、厦门山海健康步道等15座桥梁、厦门5栋超高建筑等项目,帮助施工单位发现设计缺陷,提供解决方案。
厦门理工学院副校长 吴克寿:接下来我们主要是想在两块来发力,一块是提高团队的科研能力,第二块就是提高它的应用范围和推广性,比如客车、轿车的(抗风性),这块实验我们准备在二期的时候投入研发。
总投资超4.5亿元的“嘉庚”号海洋科考船,承担着多项国家海上综合考察任务、教学实习等作业,也被列入我市首批大型科研设施。海洋碳储量是大气的50倍,海洋中的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控制环节。面对“双碳”目标,“嘉庚”号在大洋中,对海洋上方大气层和下方水体、生物进行探测、扫描,获取高质量数据和样品。
“嘉庚”号科考船运行管理中心探测长 高级工程师 吴学文:未来我们会推进国家亟待解决海洋领域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技术方法,在2025年将“嘉庚”号打造成域性性国家重点科研技术平台。
像这样的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对科技创新提供重要支撑,但这些设施往往价格昂贵、耗资巨大。为此,我市遴选首批8个“厦门市大型科研设施”,共享给有需求的企业,从而提升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研发成本。首批“厦门市大型科研设施”总投入达13.92亿元,涉及海洋科学、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未来产业领域。
市科技局副局长 黄慰萍:大型科研基础设施是我们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催生高技术和开辟新经济增长点的利器,这也是我们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