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之“鹭”(二):兴人才 激活乡村振兴源动力

厦视新闻 2022-11-01 19:37:45

2022-11-01 19:37:45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职业农民等人才,选择扎根广阔农村,把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和延长产业链的思路带到田间地头,助推乡村振兴大发展。

走进位于同安区的开心果农家庭农场,果农洪求龙正在龙眼林里修剪枝条。

果农 洪求龙:里面的疏密程度控制一下,留一些明年要挂果的枝条。冬季防一下虫害,树底下还有树上消杀一下,杀一下细菌、虫卵。

受父辈的影响,洪求龙从小就对家乡的土地有着深厚感情。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乡,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种起了龙眼。龙眼的收获分大小年,村民们往往在小年不怎么打理果树,但洪求龙认为,无论大年小年,精细化的田间管理都很重要。几年下来,村民们发现,洪求龙种出的龙眼无论是产量和品质都相对稳定,便纷纷学习他的管理模式。品质提升了,如何提升经济效益呢?洪求龙开始接手父亲成立的合作社,扩大龙眼烘干规模,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也帮村民们代工,努力拓宽龙眼销路。

果农 洪求龙:接下来如果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产值、口碑,我们会去推广,带动周边村民、农户一起去创收。

如果说返乡青年带来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保证了农作物的品质,那么在同安区三秀山村的辣椒种植大棚里,还有另一项农民增产增收的法宝——“职业农民导师”。

职业农民导师 明艳林:每一株辣椒的产量能达到5至6斤,产量上去以后辣椒很容易倒,如果我们现在不绑,最终(植株)承受不了(辣椒)的重量。今天我们是绑第三层,先是把(绳子)拉直,最终还要把两条绳子绑起来,把(辣椒)固定住。

2018年,“职业农民导师制”率先在三秀山村实施,明艳林作为首批导师,希望培养出一批懂技术,并且能够在生产实践中运用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农业转型的步伐。如何更好更快地培养职业农民呢?明艳林当时并没有什么经验可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集中授课便是最初的模式。

职业农民导师 明艳林:发现效果不是特别理想,他们没有实际操作的过程。硕士毕业要三年时间,我们干脆用系统的三年时间,走向田间地头,走向生产车间,根据产业需要,有针对性地从品种选育到栽培措施,甚至深加工等一系列的培养培训。

随着“职业农民导师制”的成熟,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学到系统的农业知识,也激发了大家进一步延伸农产品产业链的想法。

鑫美园果蔬专业合作社 唐红玲:单纯种植效益不是很高,(开发)农副产品既解决了保鲜问题,又延长了产业链,可以面向更远的地方进行销售。我们刚开始只开发了山药面条,后来我们做了山药粉、山药片,今年年底可能还有两款新的深加工产品,山药枸杞酒还有山药果冻。

如今,唐红玲也加入了职业农民导师的队伍,她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把目光聚焦到这片希望的田野,用一个又一个“三年”,培养出一批批人才队伍,一同携手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鑫美园果蔬专业合作社 唐红玲:(一些)年轻人本身不是学农业的,我们希望通过一些带动,可以把他们培育成更懂农业,更爱农业的人。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