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厚积薄发 绿色发展已融为城市成长基因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战略部署,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过程中,厦门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深化绿色发展,探索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模式。在守住绿水青山的靓丽底色的同时,厦门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今天的系列报道《潮头》,让我们跟随一名厦大教授,见证厦门逐绿前行的脚步。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厦门绿色发展正勇探新路。
在海沧湾红树林公园,孩子们正在探索潮间带的奥秘。厦门的海洋专家利用赶海时间把生动的科普课带给年轻一代,也播撒下了一颗颗亲海、爱海的种子。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侯旭:寄居蟹为什么喜欢躲在壳子里?
趁着小螃蟹、海螺探头探脑,厦门大学教授侯旭抓住机会,给两个女儿补充海洋知识。螃蟹的钳子为什么一大一小?红树林为什么不是红色?侯旭认为,走进厦门这个天然的生态大课堂,更容易发现答案。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侯旭:培养孩子去投入到自然界中,如何去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我觉得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从小启蒙。
为了给小精灵们一个家,厦门持续攻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设中,持续开展森林生态修复造林,实施湾区综合整治,打造“水清、岸绿、滩净、湾美、岛丽”的高颜值生态花园城市。厦门还大手笔将近六成土地划作生态屏障区,成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细心呵护白海豚、文昌鱼、白鹭。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厦门圈起40公顷的土地筑墙引鸟,让有着最美候鸟之称的栗喉蜂虎“食宿无忧”。这些精灵们频繁出现,也成为了厦门生态持续改善的生动见证。目前厦门已经发现了超过400种的野生鸟类在此栖息、生活,但每年观鸟爱好者们还是能收获新的惊喜。
厦门市观鸟协会会员 陈雨晗:遗鸥,属于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这在全球的数量已经不多了,这次能在这里记录到遗鸥,也是非常庆幸,说明厦门的环境比较好,适合它们的生存。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是厦门宜居的生活环境,让侯旭把家安在了厦门。这里是翔安区金海街道,十年前的高空卫星拍摄显示这里还是一片农田,十年后的今天,这里已经成为了国家海绵城市建设样板工程——翔安洋唐居住区,侯旭住的人才房就在其中。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侯旭:厦门有很多这样很好的环境,美丽也是一种竞争力,对我吸引力是非常大。
侯旭很享受海绵城市“回归自然”的状态,社区通过模拟自然对雨水的吸收、储存、蒸发,使排水系统遵循雨水循环规律。整个洋塘居住区减少了住宅楼,增加了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海绵设施,小区的雨水还来不及积存就流入了边上的鼓锣公园水系,公园绿地既能利用雨水又能生态补水,实现了水体循环。水清岸绿的鼓锣公园成为了会呼吸的“绿肺”,变成了社区居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走出家门,就进公园门”,这也成为侯旭惬意的日常。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侯旭:我研究的是仿生科学,向大自然学习,比如我们可以知道荷叶的自清洁,我们通过去理解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开发一些新型材料。
近年来,厦门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加快研发低碳新技术,启动碳中和项目,积极打造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景区,推出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和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建设滨海栈道、山海步道,推行绿色出行,低碳出行。聚焦绿色发展,城市不仅提升了宜居度,更为像侯旭这样研究仿生材料的科学家,提供了开阔的创新舞台。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侯旭:厦门非常适合我们开展相关研究的地方,所以我觉得厦门这个城市就是一个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去做一些从0到1的基础研究。
上个月,侯旭的最新研究成果“电化学响应性液体门控技术”发表在了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侯旭用特定功能液体作为结构与功能材料,实现了对不同微尺度颗粒物的高效过滤与吸收,可以解决传统空气净化技术易堵塞、容尘能力有限等痛点,为空气净化器的设计提供了全新思路。这一技术未来在环境治理、节能膜材料、生物医学工程、航空航天等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侯旭:我们可以做一些会呼吸的建筑材料,就像树叶,温度一高,它的叶孔打开,它可以对环境进行一个响应,不需要你通过人工去用空调。
“双碳”时代,厦门提出大力发展碳达峰、碳中和产业,推广光伏、风能等清洁生产,持续推动产业升级,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2021年,厦门单位GDP能耗比2012年下降25.5%,能耗指标位居全国领先水平。厦门将保持多年的生态高位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能。
如今,厦门火炬高新区是国家首批“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的示范地,如何以电力系统为核心纽带,构建多类型能源互联网络,来提升能源保障供应实现低碳转型?园区内藏着一套秘密武器,数字能源管理系统。这个大屏幕上一个个跳跃的数字,正实时反映着园区能效情况,为能耗精细化管理夯实支撑。目前,火炬高新区还在园区加速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预计今年底总并网容量能达到20兆瓦,每年可以为厦门节约碳排放上万吨。
厦门火炬新源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施宇翔:厦门市也在积极地引导企业进行数字化赋能“双碳”路径,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应用场景,为他们提供绿电交易,负荷聚合等低碳的解决路径,我们后续也将推出更多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来助力企业早日实现碳中和。
中科院城市环境所党委书记 陈少华:绿色经济它一定是跟生态密切相关的,前提首先应该是保护生态,那么在生态保护好的基础上,我们要合理利用,我对厦门在这块发展我觉得抱有信心,更加依赖我们的科技创新,把碳汇、碳利用,做很多的科研研发,把它落到产业上。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生态文明城市,厦门的生态环境更优美、生态文明机制更优越、绿色发展品质更优秀,绿色成为了城市最美的底色,它也回馈厦门,托起一个城市勇立潮头的梦想。
【新闻观察:厚积薄发 绿色发展已融为城市成长基因】
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说到厦门的生态环境,每个厦门人都相当的自豪。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未来厦门的绿色发展之路,你有怎样的观察?
作为一座生态花园之城,我想无论是市民、还是我们这座城市,其实都在城市的绿色发展中收获了满满的幸福。这些年我们实实在在地可以感受城市更绿了、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在环境品质改善的同时,我觉得城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程度也在不断地加深,比如市民钟爱的山海健康步道,大家走在步道上,自然也就走进了葱郁翠绿的山林中,此时,你不止是看风景的那个人,本身也是这风景中的一部分。那么在这些绿色福利的背后,发挥作用的就是厦门始终坚持的绿色发展理念。从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绿色发展的理念,就成为厦门城市发展的优先选项,无论是污染治理、环境保护,还是到工业企业的重新布局,招商引资的绿色门槛,绿色发展已经融为了城市的成长基因,不仅爱护厦门的生态环境成为市民的自觉,也成为城市的管理者建设者遵循的准则。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个现代化如何实现?我想很重要的一个抓手就是双碳目标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涉及价值观念、产业结构、能源体系、消费模式等诸多层面的系统工程,其中要义之一就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而从厦门的实际来看,我们已经在路上了,作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厦门已经在实现双碳目标方面展开了先行先试。在《厦门市“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厦门将以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文为“三条主线”,系统推进生态文明高水平建设,努力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我想,随着绿色理念的坚持,我们的市民和城市将会获得更加丰富和精彩的绿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