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侯旭教授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厦视新闻 2022-09-27 19:15:55

2022-09-27 19:15:55

昨天晚上,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来自厦门大学侯旭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侯旭团队首创的“电化学液体门控技术”的研究,让科幻的“液体门”成为现实。

厦门大学侯旭教授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眼前这位正在和学生交谈的就是厦门大学的“80后”教授——侯旭,此次《自然》期刊发表的“液体门控技术”面向未来空气净化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就是由侯旭教授和他的团队共同探索和研究的。

研究团队首次运用“液体门控技术”,提出不同微尺度的颗粒物在水界面上高效过滤与吸收的核心机制,打通了现有空气净化中从过滤吸收、防污防腐、抗菌除臭到长期运行的技术难关,解开了液体作为结构与功能材料如何实现电化学可控微泡及其三相界面上高效传质的难题。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双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侯旭:脏空气进去以后,很高效地实现吸附与过滤,那么等它出去的时候,它已经是干净的空气,在整个过程当中不会出现耗材,是非常绿色环保的一种技术。面向未来,为空气净化,希望能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液体门控技术:“从零到一”的科研之路

“门”的概念在人们脑海中通常是以固体的形态存在着,科幻电影中流动态的星际之门,让这位青年科学家对“门”的形态有了更为广义的理解。在一次偶然的分离实验中,侯旭发现气体会在超过某一个临界压强值时,从液体中穿过,而低于这个压强时则无法穿过。这一现象让侯旭有了灵感:是否液体也可以成为“门”呢?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双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侯旭:当时就一直在想液体能不能做“门”,那么液体如果可以做“门”的话,是个很酷的事。

2015年,侯旭等人首次提出了“液体门控机制”的概念,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侯旭团队逐渐将这个原创概念发展成形,成功走进现实,并形成了多种响应性液体门控系统,推动“液体门控技术”中/新概念膜材料在化工多相分离、物质检测、空气净化、生物医学工程等方面的应用。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双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侯旭:国家给了我们刚开始很充足的研究经费支持,让我们真正能心无旁骛去做我们自己想做的研究。虽然这个方向是一个新兴方向,但得到了学校很大支持,学校其实一直是非常鼓励我们做一些从0到1的科研,在这方面更多是给我们一个自由的空间。

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侯旭团队还自主开发了先进的测试仪器和装置系统,用“独门武器”,走出了一条“从零到一”的科研之路。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双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侯旭:因为科学的魅力其实在它有很多不确定性,对于一种新的学科方向,或者一种新的研究,肯定有很多挑战,如果我们能有一种很好的心态,能沉得下心来去钻研它,我觉得这样往往就可以有一些意外的收获。

据了解,这项新兴技术可以在大规模过滤和分离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用于污水处理等场景。同时,由于“液体门控技术”不需要消耗电能,可节约传统技术所需要的巨大能量消耗。未来,侯旭团队还想将这项技术,拓展到更多领域。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双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侯旭:空气净化只是我们认为的一个很好的突破点,未来我们也希望能把这种新的“液体门控技术”用到更多领域,更好地服务社会。我觉得我们在那么好的时代,真的应该静下心来为国家做些什么。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责任。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