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座博物馆 讲述两岸根脉情缘
近百年前,人类学家林惠祥两度赴台,采集台湾新石器时代的文明遗物。这些文物最早印证了台湾史前文明根源就在大陆东南地区,是“迁台记忆”的重要物证资料。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近期,林惠祥的子女向厦门市档案馆捐赠了《林惠祥文集》、《天风海涛室遗稿》等文献资料。接下来,我们就一同去探访这些文献背后承载的两岸根脉故事。
眼前的这些珍贵文献,是林惠祥毕生心血的缩影,记录下这位台湾高山族研究拓荒者的重要贡献。
厦门市档案馆征收鉴定处四级主任科员 谢丽军:档案文献主要是反映了林惠祥,他不畏被台湾蕃族割首的危险,不畏惧日寇占据台湾的种种艰险,只身东渡台湾,采集新石器时代的文明遗物。从考古的发掘角度,最早论证的台湾史前文明,是来源于中国大陆东南地区,他也从学术上去列举事实,证明了台湾从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白色花岗岩墙体、红色琉璃瓦,在厦门大学校园内的这栋三层建筑,是大陆首个人类学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由厦大首届学子、人类学家林惠祥于1953年创办,七个展室一个碑廊,收藏了八千多件文物。林华水对其中的一块看似不起眼的石器印象深刻,这是他的父亲林惠祥从台湾采集到的,名叫“有段石锛”。
林惠祥之子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退休教授 林华水:“有段石锛”,他在我们福建的武平县考古的时候,他有找到了一种,在台湾也有找到,但是(石锛)在不同的时期的表现(不同),在我们(福建)表现是属于初级阶段。到了台湾,石锛的发展就比较高一点,东西本身是在我们大陆发现的,从我们大陆产生的东西,到了台湾才发展成中级阶段。
林惠祥,出生于福建泉州,祖辈多在台经商。1920年代,在厦门大学学习的林惠祥,出于对人类学和考古工作的兴趣,两度赴台开展田野调查。1929年,林惠祥首次深入台湾岛调研,行程一个多月,历经艰难险阻,险些丧命。
林惠祥之子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退休教授 林华水:找到一些标本 有100多件
标本后来都带回来,其中有的很大,有的是那一种独木舟,台湾高山族人用的独木舟,据说在运送独木舟的时候,还差点丢了命。因为在过河沟时都是铁链桥,那种铁索桥的,差点东西都掉下去了,人也掉下去。
1935年,为深入研究台湾高山族,林惠祥利用暑假的时间,再次到台湾进行田野调查。这次赴台行程虽然只有两周时间,但他不仅搜集到了刀、枪、弓、箭、衣饰、雕刻及石器等文物标本数十件,还在台北圆山的贝冢,发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有肩石斧等。
林惠祥之子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退休教授 林华水:他甚至跟高山族的人都交上了朋友,因为刚开始去的时候,高山族当时还是有“猎头”的习俗,(父亲跟着)他们的生活习俗,他们晚上唱歌跳舞,他当时收集标本的量很大,东西也很大,那些高山族人还很高兴替他搬运。
在台期间,林惠祥调查了台北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和高山族文化遗俗。回到大陆后,他很快写成《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一书,于1930年出版。这是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台湾少数民族文化的著作。林惠祥也因此被誉为我国研究台湾省高山族的第一人。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为了保护这些人类学标本、文物,当年秋天,林惠祥举家移往香港,几经辗转后,他来到新加坡,由于没有固定职业和稳定收入,生活异常艰难。日军占领新加坡后,林惠祥更是千方百计保护,不让文物落入敌手。
1947年,林惠祥携带自己收藏的全部文物、图书回国,担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他将自己数十年收集的几千件珍贵人类学文物和图书,全部捐献给国家,并创办了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如今,时常有学生来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其中也有台湾学生。
林惠祥之子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退休教授 林华水:通过跟台湾的关系的一些展览,让台湾的学生年轻一代,知道台湾跟我们祖国大陆之间的关系,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的精神。现在台湾(民进党当局)一直要割断跟大陆的关系,东西摆在面前,这个就是一些联系,很实在的东西,也是一种物证。
如今,已经75岁的林华水时常将父辈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而他也将继续整理父亲留下的文献资料,继续守护好这份两岸根脉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