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抗战历史故地  致敬烽火中的平民英雄

两岸新新闻 2022-09-03 22:23:14

2022-09-03 22:23:14

在这伟大的抗战史诗中也有厦门儿女的身影,他们不怕牺牲、冲在抗日救亡的第一线,今天就让我们重游抗战历史故地,一起致敬烽火中的平民英雄。

走进厦门翔安区内厝镇锄山村,扑面而来是秀美的自然风光,80多年前,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锄山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在这里成立。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共南同边区支部马巷党小组的负责人黄永妙来到锄山,和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隐蔽下来的党员宋公铺,重建锄山党支部。

因为宋公铺在土地革命时期有领导游击队的经历,在锄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加上潜伏的老游击队队员,到1937年11月,锄山很快就组建了一只400多人的抗日民族解放小分队。

宋公铺烈士侄儿 宋旭明:他们集中训练,熟悉山间武装斗争战略、战术,在山间打游击,痛击日寇侵略者。

为抗击日寇,宋公铺还组织了一支20多人的侦缉队,深入沿海地区,侦缉走私日货进口和给敌人私运粮油的船只。由于宋公铺曾多次带领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国民党反动势力做斗争,引来了敌人的反扑,1940年12月,国民党侦缉队趁宋公铺和妻子杨碧补办婚礼时,夜袭宋宅,在突围中,宋公铺壮烈牺牲。此后,共产党员苏深渊等人继续在锄山村进行抗日斗争事业,他们用生命在厦门的抗日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日寇全面侵华的背景下,抗日救亡的情绪不仅在农村蔓延,在城市里,厦门人民的抗日情绪愈发高涨,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应运而生。在思明区中华街道定安路71号,这座历经沧桑的西式洋楼原是台湾省籍医生黄仔屘的私宅。抗战之前,黄仔屘离开厦门,这里便成为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的活动地。当时,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着厦门抗敌后援会里的宣传工作团和慰劳工作团,它们在宣传抗战救亡方面格外深入人心,逐渐成为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的核心,并且催生出两个特别的抗日救亡团体厦青团和厦儿团,在厦门沦陷后,厦青团、厦儿团接下了抗日救亡宣传的旗帜。

厦青团成员:我们是钢铁的一群,担起救亡的使命前进,武装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战斗的活力,冲向敌人的营阵。

据文史学者李向群介绍,厦青团共有108位“好汉”,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最小的只有16岁,他们来自社会各界,其中还有一位台湾同胞的身影。他的名字叫林松龄,在厦门出生,祖籍台湾嘉义,当时是厦门大学的一名学生。

厦门市海沧区委党建办原主任 文史学者 李向群:著名的小说《小城春秋》里面的何建平,以他的形象,以他的精神来做原型,他的整个形象,表现了海峡两岸对于抗日战争,对于日本侵略者的愤恨和奋起抗日的激情。

在厦门抗日救亡的历史中,像厦青团一样,厦儿团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厦门市海沧区委党建办原主任 文史学者 李向群:厦儿团也有一首很有名的儿歌,这首歌在厦门当年儿童都口口相传。

厦儿团成员:滚滚滚,大家起来拍(打)日本,阿兄做先锋小弟做后盾,拍甲(打得)日本鬼子变得番薯粉。

重回旧址,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日救亡场景仿佛近在眼前,提醒我们缅怀先烈、不忘历史,更激励我们在新的时代继续向前,不负时代。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