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千年古城引领幸福时尚 硬核智造助力中部崛起

央广网 2022-08-28 20:06:47

2022-08-28 20:06:47

编者按:“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胸怀“国之大者”,踔厉奋发,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在中华大地不断涌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为立体展现各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时代》系列主题报道,邀您和我们一起走进城市深处,感受十年巨变,看各地不负伟大时代、筑梦追梦绘就的壮美画卷。

央广网长沙8月27日消息子夜,解放西路车水马龙,黄兴南路人头攒动。两条路交会处,正是长沙最繁华的闹市——五一商圈。火宫殿、文和友、小龙虾、臭豆腐……当霓虹灯亮起,一幅烟火气十足而又绚烂多姿的夜生活图景瞬间打开。

山水洲城,大美长沙(央广网发 长沙发布供图)

没有哪座城市像长沙一样,将“网红”软文化打造成城市发展的硬实力。事实上,长沙“网红”背后,底气十足。

近十年,长沙连续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屡屡上榜全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十大网红城市,其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总产值更是一直稳居全国第一……

这座千年古城,正焕发勃勃生机。

独领风骚,硬核智造助力中部崛起

长沙被誉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提起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必然要提起长沙。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2020年9月先后两次到长沙考察。总书记强调,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爬坡过坎、发展壮大的根本。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

长沙牢记殷殷嘱托,瞄准国家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工程机械产业,攻坚克难,高歌猛进,目前已跃居成为世界第三大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地。

“这些年,在迪拜塔、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机场、中国‘天眼’等超级工程中,都有长沙工程机械产品大显身手。”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起长沙制造的成绩如数家珍。

智能化无人车间,机械臂在自动操作(央广网发 梁山 摄)

继三一集团落户长沙后,中联重科、山河智能接踵而来,初心目标都是怀揣实业报国梦想,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心无旁骛创新创造,打造行业一流产品。先行者的崛起,像一个个动力强劲的高铁车头,拉动长沙工程机械以超常规速度奔跑,并吸引相关企业纷至沓来。

“除了长沙,哪儿也不去!”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飞香回忆起当年寻找制造基地时直言,“放眼全国,没有哪一个地方能像湖南这样,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优势如此明显,既有地上的,又有地下的;既有天上的,又有海上的。”

国产首台16米级盾构机“京华号”在长沙下线(央广网发 长沙市工信局供图)

如何让“国之重器”高质量发展,企业在创新,长沙市委、市政府也一直在探索。

2012年,长沙市发布了工业经济运行工作指导意见、工业产业促进与投资工作、装备产业发展等14个指导意见。2014年,长沙发布《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在全市重点工业领域实现工业机器人规模化应用”。2015年,长沙率先在全国发布《长沙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8年)行动计划》之后,又紧锣密鼓陆续推出了多个关于推动智能制造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

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企业。近些年,山河智能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方面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在工程机械高性能液压马达、主阀、减速器和液压凿岩机控制阀等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领域接连取得突破。“2021年,山河智能专利申报数量同比增长142%。”该公司董事长何清华说。

久久为功,长沙工程机械产业不断实现新突破。现在的长沙工程机械制造,支撑“大块头”的不仅有优质的合金材料,还有大量最新的高科技,操作更加柔软灵活,“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吸引了全球目光。

2022年6月,英国《国际建设》杂志发布2022年度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中国10家企业上榜,其中长沙占据4席。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席卷全球,长沙市委、市政府敏锐抓住“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大机遇,2015年在全国率先发布智能制造相关行动计划与实施方案,推动智能制造扩面、深耕与融合。

2021年,长沙6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量居全国第一;9个场景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数量居全国第三。同年5月,住建部、工信部联合发文,长沙成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成为国内唯一集齐了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四块国家级牌照的城市。

以智慧工厂、自动驾驶、智能网联为代表的新兴应用场景,也助力长沙“智造之都”声名鹊起。

8月18日,第23届长沙智能制造装备博览会举行(央广网发 长沙市委网信办供图)

相关数据显示:长沙市规模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000多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000多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12年的2000余家,增长到2021年的近3000家。

“网红”长红,密码藏在绣花般的管理细节中

“总要去趟长沙吧,吹吹湘江的晚风,逛逛浪漫的五一广场,喝一杯茶颜悦色,感受星城的烟火仲夏夜……”

来到长沙,大街小巷景点堂馆人流如潮。

岳麓山景区凌晨3时开放,上山看日出的游客站满了朝阳一面的山头。旭日在远处的天际和成千上万手机、相机取景框中冉冉升起,欢呼声与林间鸟雀齐飞,人与自然构成一幅和美壮丽的画面。

岳麓山上看日出 (央广网发 梁山 摄)

进入夏季,网上一个话题火了:“全国一半的人都跑来长沙了吗?”调侃“岳麓山被踩矮了2厘米”。

麓山景区管理处马上引经据典论证了山没有被踩矮,鼓励游客放心来踩。这一本正经卖萌互动的“官宣”,吸引了更多游客不远千里万里前来岳麓山,登顶打卡“放心踩”。

五一商圈以黄兴雕像为坐标,东南西北四向汇集了20多条商业街、2万多户商家,吃喝玩乐购形成了业态集中、场景丰富的“15分钟消费圈”,成为外地游客来长沙必去的打卡点。

一大批现象级的新消费网红品牌落户这里。高峰期,吃小龙虾排队得等成百上千桌,属于稀松平常的事。外地人不敢相信,服务人员便会和声细语地推荐他们到附近商圈逛一逛。等玩得不亦乐乎回来,还有可能要在店门前的长凳上休息一小阵,才能听到那富有韵味的喊号入席。

浏阳烟花与杜甫江阁(央广网发 谭宇辰 摄)

橘子洲的焰火晚会是长沙的一张文旅名片,不少游客慕名而来。烟花燃放时,湘江两岸人山人海。无论天晴下雨,观看者热情不减,随着本地产浏阳烟花冲天而起,天空闪现不同场景的造型图案,喝彩声、呐喊声此起彼伏,拍照晒朋友圈成了许多人看烟花秀的“标配”流程。

橘子洲的焰火晚会始于2010年,每逢周末举办,近年来调整为逢重大节庆日燃放。为保障这一长期保留项目的安全,长沙市公安局进行了无数次实地踏勘和安保预演,制定各类安保方案加起来近400页。

“网红都市”的密码,就藏在经营管理无处不在的细节里。

为持续打造“网红都市”的知名度、美誉度,营造更好的“国际范”,提升游客体验感,让游客慕名而来满意而去,来了还想来,长沙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长沙市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综合性政策文件,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引导资金1.2亿元、文化和旅游消费专项1亿元。2021年全市文化和旅游专项支出12.4亿元,同比增长7.6%。

长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郭润葵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红色旅游是长沙一大特色,除了橘子洲,还有岳麓山、秋收起义纪念馆、雷锋纪念馆等,越来越多的青年涌入红色景点。

浏阳市是长沙下辖的著名革命老区,秋收起义就发生在这里。党的十八大以来,这里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金田村是浏阳市面积最大的村,辖55个村民小组,共1170户4022人。7月底,记者在这里走访时遇见了民宿老板李罗益。

九曲浏阳河 (央广网发 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供图)

“芭蕉窝是金田村合并前小村的小组名称,原来的8户人家,因为生活艰难陆续搬走了,只剩我和另外两户。”李罗益说。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成了“香饽饽”,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以看得见摸得着的速度、温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李罗益家附近的自然景点成了“网红”打卡地。在外打工的他回到山村,拆除土砖房,陆续投资240余万元重建近300平方米的楼房,开起了民宿。

“芭蕉窝”原来搬走的村民又陆续搬回来了。在金田村,李罗益熟悉并数得出名字的民宿有20多家,几乎家家生意红火,进入暑期后,更是天天爆满、一房难求。

村民李罗益拆了土砖屋,建起了三层楼房(央广网记者 张志诚 摄)

他给记者粗算了一下,旺季的时候,每天纯利润上千元,“一年下来收入还是蛮不错的,但在村里只能算中上水平,收入高、条件好的还有不少。”

从城市到乡村,“网红”长沙已然成为“顶流”长沙。这座城市里,每个人获得感充盈、幸福感满满,成了最好的城市形象代言人。

“烟火气”集聚,“夜经济”点燃新活力

“夜经济”是长沙又一张城市名片。

2022年7月18日,文旅部发布《关于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的公示》,长沙梅溪湖·梅澜坊街区和红星街区榜上有名。此前,长沙的五一商圈、阳光壹佰凤凰街两地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长沙味、烟火气、时尚潮、国际范……长沙之夜的美妙,没有来过的人很难体会。

夜幕下的长沙黄兴南路人头攒动(央广网记者 张志诚 摄)

长沙人的夜生活于晚8时后渐入佳境。在黄兴南路步行街口,随着红绿灯变换,这里一年四季车如流水人如潮涌;游客步入街道,鲜有不拿出手机拍上一段短视频或几张照片的。有人守在街口,举起手机痴痴守候对面裸视三维立体显示巨屏,等待广告轮换后出现“缘定三生”“长沙”字样。

说“热”的感叹和“啧啧”的赞美声,是这座城市无处不在的音符与和声。

夜市里,大大小小的墙体显示屏装扮着城市夜色,给长沙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也增添了城市商业气息和生活味道。臭豆腐、小龙虾等特色小吃品宣形象纷纷从巷子里的招牌招贴走出,跃上最繁华地段的巨幅墙体显示屏。显著位置广告的背后,是生意的红火。

2022年8月5日,在“中国这十年·湖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湖南省委书记张庆伟答记者问时,点赞“以省会长沙为代表的城区夜经济非常红火,‘夜观光’‘夜文娱’‘夜美食’‘夜购物’带给人们快乐体验”,并发出“欢迎大家来长沙”的热情邀请。

省委书记点赞的城区夜经济,涌现出一大批知名的长沙新消费品牌,年轻人是这波创业的主力军。如今的长沙,各类新消费品牌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蓬勃发展,引领国内时尚潮流,也成为城市经济重要增长极。

家住五一商圈附近的市民徐天舒是位老长沙人,她家几代人见证了长沙的沧桑和快速崛起。

“特别是近十年,长沙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繁华、越来越宜居、越来越有范,生活在长沙是幸福的。长沙的夜生活,更加让人留恋。”徐天舒说,她有过无数次去留的纠结,现在为自己“坚守”长沙而自豪。

烈日下,逛“网红街”的游客仍络绎不绝(央广网记者 张志诚 摄)

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全市平均每天接待海内外游客逾40万人次,累计接待游客7.3亿多人次,旅游总收入8692亿元,文化产业总产值累计突破1万亿元。

长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也是一座年轻的城市。2021年,长沙市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其中15-59岁人口占比68.03%。美团发布的《中国餐饮大数据2021》显示:10个重点城市中,长沙25岁以下线上餐饮消费群体占比高达32.9%,位列10座城市之首。

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长沙,在此买房、置业、安家。

爱上长沙,留在长沙,背后是城市和个人广阔的发展空间。当然,也离不开政策的加持。

近几年,长沙通过持续升级人才政策体系,优化人才服务平台,“人才引力”多年稳居全国前十,为长沙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21年,长沙市人才总量由2017年的110万增至280万,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前三。

2022年4月,长沙重磅发布《长沙市争创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若干政策(试行)》,这是继2017年发布“长沙人才政策22条”后,推出的人才政策升级版。其中针对综合资助、购房补贴提出了45条具体措施,推出了26个配套实施办法,全方位确保人才愿意来、有前途。

丰富的夜生活是年轻人爱上长沙的理由之一(央广网发 长沙市委网信办供图)

今年从北京一重点科研院博士毕业的李啸,毕业前夕就在长沙买房安家。“长沙的低房价、优厚的人才政策,还有充满活力的城市氛围,是吸引我来长沙的原因。”李啸说。

“长沙人的幸福写在脸上。”湖湘吟诵传承人曹琴从浏阳迁入长沙城区生活了数十年,说起长沙一脸自豪。

百家读城:

长沙,手可摘星辰

汤素兰

天上有颗长沙星,地上有座长沙城。

长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三千年未曾改名,三千年城池从未迁移。“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潇湘洙泗”都是长沙的别名,也是对长沙的赞誉。作为长沙文脉的岳麓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是“经世致用、兼收并蓄、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涌现出“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蓬勃气象。

长沙是一座红色之都,近代以来在这片土地上走出了一大批影响中国变革的人物。1925年,而立之年的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追忆往事,怀念战友,写出了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的《沁园春·长沙》,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仰天长问,表达其“舍我其谁”的历史担当。

长沙是一座四季如画、环境宜居的“山水洲城”。岳麓山不高,但满山古树名木,满山人文风物。湘江穿城而过,江中的橘子洲是由泥沙千万年冲积而形成的一座绵延十余里的长岛。从西向东,山、水、洲、城融为一体。春来满城新绿,秋日万山红遍。清晨到麓山观日出,沐浴太阳赫赫洪洪荒荒的万古光芒,月夜登临天心古阁,朗月清辉下的长沙城,宛若仙境。湘江水四时清澈,你可以在江畔听渔舟唱晚,看百舸争流,也可以仿效伟人当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长沙还是一座充满朝气的青春之城。“夜经济”是长沙的名片,夜幕降临,长沙与众不同的年轻与活力才开始显现。太平古街、火宫殿、渔人码头、茶颜悦色、文和友等网红点吸引众多粉丝“打卡”。 湘江两岸的建筑亮起绚丽的灯火,流光溢彩。在《2022中国城市引力指数报告》中,长沙位居中国城市引力榜第9位。在由年轻人评选的2022热门宜居城市TOP20中,长沙名列第一。

长沙是世界“媒体艺术之都”、东亚文化之都。长沙更是一座充满烟火气和人间幸福的城市。这座城市包容、新潮、宜居宜业,适合每一位心怀梦想的奋斗者。

长沙,手可摘星辰!

(作者系湖南省文联副主席、长沙市文联主席,教授)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