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学习想当网红”?不要被“幸存者偏差”蒙蔽
“你看那些网红,他们没读过什么书,各个受人喜欢,挣的钱是大学毕业生的几十几百倍,我现在学着他们拍视频做直播,将来肯定要比读书强得多。”安徽宿州市中学生陈辰告诉记者,自己不少同学也是这么想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使用过短视频的未成年人有65.6%,20%的青少年“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8月4日《法治日报》)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读书改变命运”的显示度下降、周期性延长,不少大学毕业生难以立竿见影地改变生存生态,而是需要数年乃至更长时间一步一步“更上一层楼”。与之对照的是,少数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网红”名利双收,过上了光鲜、体面的生活。在成功焦虑的裹挟下,社会化不够充分、内心世界不够强大的青少年,难以抵挡“走捷径”的诱惑,这就是“不想学习想当网红”的思想根源。
青少年热衷当“网红”,这并不奇怪。在价值实现渠道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网红”作为一种新兴职业为一些年轻人找到了“我该如何存在”的路径。事非经过不知难,“网红”没那么好当。一方面,“网红”不仅需要颜值,也需要个人的才华、能力;在我们看不见的幕后,“网红”也有着不为人知的痛苦与艰辛。另一方面,流量经济领域存在着残酷的竞争,大浪淘沙终究会湮没大部分人;当青少年渴望抓住互联网时代的红利“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时候,须知你的背后还有千千万万个和你怀揣着同样野心的伙伴。
从古至今,通往成功大门的路道阻且长。在一个盛行蜻蜓点水、断章取义“浅阅读”的社会中,在“快餐文化”的驱使下,青少年很容易掉入“幸存者偏差”的陷阱之中——当取得信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容易导致统计结论产生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偏差;所谓“他们没读过什么书,各个受人喜欢”的网红们,就构成了一种“幸存者偏差”。只看见名利双收的“网红”,他们背后被筛选掉的人不计其数。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流动性和共享性,给所有人提供了成为“网红”的平等机会;可是,能够成为 “网红”的终究是少数,大多数人都难以在注意力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少“网红”在红极一时之后,逐渐回归平淡。说到底,流量具有不确定性,“流量密码”谁都难以牢牢掌握。“不想学习想当网红”看似理性选择,实则隐伏风险;等到遭遇现实的坚硬,或许已经“悔之晚矣”。
尼采曾说,“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将出名、发财作为成功的标准,渴望走捷径,不愿意通过辛勤劳动而获得平凡的生活,“不想学习想当网红”何尝不是一种价值认同的迷失与错乱。总而言之,网红虽诱人,投身需谨慎;读书虽辛苦,但努力终有回报;与其将命运交给运气,不如自己牢牢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