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困难”门诊火爆,该反思什么?
学习困难是一种病吗?近来,上海、武汉等地多家医院“学习困难”门诊的火爆,让不少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虽然不是新开科室,但“学习困难门诊”在偶然闯进舆论场后就没有停止过被热议。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强烈冲击了大部分人的固有认知。在上一代人乃至我们这一代自诩“新人类”的认知里,学习困难不是因为孩子懒就是笨,学习方法不对或者没摸着门道也不过是“懒”“笨”的委婉表达。但现在心理科的医生却言之凿凿,这可能是一种病,且援引国内外报告称其发生率达20%左右。网络上调侃和自嘲的声量有多大,这种反差就有多强。
学习困难到底是个什么病?据医生在媒体采访中的说法,学习困难是一个在很多因素的作用下,造成孩子学习状态不好、成绩不良的结果。孩子学习困难,除了家庭教育的原因外,还可能由各种神经发育问题、情绪和精神心理障碍、文化和环境不利因素等所造成。
可以说,这些基础观点和认识,大有为“学习困难”正名的效果,让我们以更加严肃和科学的态度来正视这件事。也只有将教养不当、神经发育缺陷、心理情绪问题等视作孩子真切的困境,才有可能导向科学的干预和改变。从某种程度来说,无论对父母还是社会,这都是一堂迟到的补习课。
相比心理情绪、家庭教育等原因导致的学习困难,由神经发育问题造成的读写障碍、数学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因为所涉人群少,他们的困境也并不为太多人所知,也就很难谈及理解和接纳。拿读写障碍人群来说,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相关课题组2014年发布的调查报告,当年我国小学生读写困难的发生率约在11%左右。以此比例推算,那么至少有1000多万小学生受到读写困难的困扰。
困境的“隐形”下,是被误解和歧视的日常,以及更为坎坷艰辛的成长。帮助孩子走出困境,个人和家庭的“自救”固然必要,但又不可避免受制于家庭的认知水平和经济能力。更为根本的,或还是需要社会构筑支持体系,关注这个弱势群体,打捞起这些孩子。
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先行一步,在基础研究、政策、教育实践等多个方面推进探索,填补政策空白,推进筛查、预防和治疗等,在他们独特的跑道上助其成长成才。而考虑这个支持体系因要囊括诊疗技术、个性化教育方案、心理辅导等,需要学校、家庭、政府部门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学习困难”被正名,也让被裹挟进教育竞争中的父母暂时停下脚步,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重新思考教育何为等这些“元问题”。尽管“双减”落地,但弥漫的焦虑情绪下,“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信念依旧坚挺,在学校和小学阶段,仍有不少家长重视孩子的知识积累多过心理与精神需求。“学习困难”,得病的是孩子,生病的或许是父母。
因此,从另一种角度来说,“学习困难”门诊的火爆和被热议,其实也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对于“孩子”这种“特殊生物”的成长规律,还是要多一份尊重,父母虽然吃的“盐巴”多一些,但仍有太多未知要学习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