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岭:大陆展现定力 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两岸新新闻 2022-07-26 22:18:20

2022-07-26 22:18:20

近年来,受疫情和民进党当局“谋独”行径的影响,两岸关系降至冰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九二共识”30周年座谈会的举办,传递出了怎样的信号?汪洋主席提到的,统一有好处、“台独”是绝路、外人靠不住,这句话又有怎样的深意?我们立刻连线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 朱松岭,听听他的解读。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 朱松岭:之所以隆重纪念“九二共识”30周年,这是要传递出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大陆方面仍然是,希望两岸之间走和平发展之路,依然是希望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来实现国家的统一。同时这样隆重地纪念“九二共识”,其实也表达出来大陆对于用和平方式,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定力,信心和决心。另外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个会议,向对岸 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在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这个方面的一个积极信号,并且通过这个信号告诉岛内,告诉国际社会,只要岛内认同“九二共识”,两岸之间就存在着,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只要岛内认同“九二共识”,这样一个共同政治基础,两岸双方之间就能够继续推动,和平发展就能够继续推动融合发展,就能够在这个基础之上化解两岸之间的干戈,最终实现对于问题的解决。

“九二共识”来龙去脉

回顾过去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上世纪70至80年代,台湾是以“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来面对大陆。然而,历史的发展并不会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时代的发展,两岸民间交流的日益增加,两岸之间的接触和谈判势在难免,进行“谈判”当然需要必要的妥协。“九二共识”究竟是如何达成的?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九二共识可以追溯到1987年,隔绝了38年,让两岸无数家庭尝尽骨肉分离之苦。台湾当局迫于两岸同胞渴望恢复往来的民意压力,终于宣布开放探亲,两岸民间交往迅速扩大。随着老兵返乡探亲、人员的往来,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也随之发展起来,同时,也延伸出需要通过两岸协商的具体问题。

“九二共识”的达成还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推波助澜。1986年5月,因为一起偶发事件,台湾当局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被拉上了谈判桌。当年的5月3日下午,台湾“中华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47货机,突然偏离航线,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机长王锡爵要求在祖国大陆定居,同行的另两名机组成员要求回台。为此,经过交涉,两岸的航空公司各派出3名代表,在香港进行了为期4天的历史性商谈,还签署了“两航会谈”纪要。这次接触谈判的成功举行,打破了台湾当局长期营造的“恐共”心理,使台湾民众认识到,两岸是可以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这也是两岸在隔绝37年后,第一次公开接触谈判。

在80年代后期,由于台湾当局拒绝两岸“三通”,在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陆居民私渡去台的现象,出现多起死伤惨剧。1990年8月,为切实解决私渡人员的遣返问题,中国红十字总会向台湾红十字组织建议,双方签定遣返作业协议。背受强大舆论压力的台湾当局,很快作出了回应。当年9月12日,双方在金门签署了协议。10月8日,双方根据“金门协议”第一次顺利进行了海上遣返工作,首批55名私自渡海去台的大陆居民从马祖回到了福州马尾港。这为其后两岸的授权民间机构的商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就在此后不久,鉴于“金门协议”的模式,1990年11月,台湾成立了与大陆联系与协商的民间性中介机构——海基会。随后,大陆成立海协会,以方便彼此交往和进行事务性商谈。1992年11月,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并为1993年的第一次“汪辜会谈”铺平了道路。这张照片就记录了时任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签署共同协议后,两人握手的珍贵历史瞬间,两岸关系的历史也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事实证明,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是有智慧、有能力的。而让两岸关系回到以一个中国为内涵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