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厦门市发改委重要发布!

厦门广电 2022-06-22 13:18:28

2022-06-22 13:18:28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厦门市委宣传部举行

“牢记使命 奋斗为民”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工作成效和经验亮点。

第六场发布会

今天上午举行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上官军主持,邀请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孙建辉,市发改委二级巡视员林晓辉,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晓燕出席并发布有关情况。

图片

孙建辉说,厦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萌发地、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为厦门创造了十分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市发改委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厦门的重要指示批示、重要讲话和贺信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接续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发改委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强化发改委作为“参谋部、协调部、推进部、战斗部”的使命担当,勇立潮头、勇毅前行,以更高的站位、更实的举措,全方位推进厦门高质量发展超越,加快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具体有这些方面

一是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十年间,厦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922亿元增长至7034亿元,经济总量增长2.4倍,年均增长7.8%,经济增速稳居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前列,经济总量在副省级城市中实现争先进位;

✔常住人口由403万人增长至528万人,迈入全国特大城市行列;

✔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530亿元,年均增长8.4%;

✔常住人口人均GDP、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到13.45万元、6.72万元和2.99万元,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图片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能持续提升

十年间,市发改委把科技创新引领作为发展主要动力,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持续壮大重点产业链(群),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创新发展加快推进。10年来,厦门市跻身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增长到2020年的3.08%,位居全省首位,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68个百分点和1.16个百分点。新增4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能源材料、生物制品省创新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获批4家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火炬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五年4次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工作连续三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图片

产业竞争优势彰显。持续打造千亿产业链群,目前千亿规模产业链群达到10条。生物医药、新型功能材料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信息技术服务获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十年间,规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到2021年的42.6%。当前我市正在加快构建“4个支柱产业集群+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6个未来产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打造发展竞争新优势。

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在全国率先探索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对标世行标准和国际先进经济体,聚焦企业、群众在政务服务中反映强烈的痛点堵点,持续推进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2019-2021年连续三年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名列前茅,营商环境全部18个一级指标均获评“全国标杆”,14个指标进入全国前十。

图片

三是深入实施“跨岛发展”战略

城市承载力显著增强

十年间,市发改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城市格局拓展、布局优化、功能提升。

城市空间形态不断完善。加快构建“一岛一湾”的城市空间结构。持续提升优化岛内城市品质,完成岛内近500个老旧小区的提升改造。加快推进岛外新城建设,目前集美新城基本成型,马銮湾、同安、翔安新城快速崛起,同翔高新城初具规模。岛内外一体化加快推进,十年来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141.2平方公里。

图片

投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十年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2万亿元,年度投资完成额由10年前的132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724亿元,实现年度投资总量翻番。固定资产投资连续十年保持较快增长,其中7年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岛外成为全市开发建设主战场,岛外固定资产投资额占比提升至2021年的72.4%。

重大基础设施加快跨岛布局。十年间,港口、高铁、空港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跨岛布局,国际航运中心、铁路干线枢纽节点等辐射能力不断增强。“两环八射”快速路网基本成型,厦门新机场主体工程开工建设,轨道交通形成“中心放射、三向出岛”网络化格局,厦门全面进入地铁时代。

图片

△厦门新机场建设进展

四是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民生保障水平持续增强

十年间,市发改委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共同富裕,努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实施“名校出岛”战略,厦门一中、实验小学等优质教育资源落户岛外。持续加大基础教育学位供给,2019-2021年全市新增中小学及幼儿园学位12.7万个。加快推进厦门二中等一批普通高中建设,改扩建集美、翔安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

图片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加快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在岛外布局川大华西厦门医院、马銮湾医院、环东海域医院、翔安医院等一批大型医疗项目。全市已获批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医院在全国城市中数量最多。

图片

△华西厦门医院效果图

强化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十年间,我市“米袋子”“菜篮子”等民生商品市场供应充裕、价格平稳。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平稳运行。

图片

五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生态文明水平稳步提升

十年间,市发改委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清新的蓝”“怡人的绿”成为厦门的恒久骄傲。

环境质量持续优化。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持续保持前十,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近岸海域水质良好,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率位居全省前列,获评“国家生态市”。2021年,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国控断面、主要流域省控断面、小流域省考断面实现“四个100%达标”。

图片

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全市大型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能力由2012年的每天83万吨提升到目前的每天190万吨,出水水质全部由一级B提升到一级A以上标准。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从2012年1000吨/日提升到目前的4350吨/日,率先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56项改革成果落地实施。2019年厦门市生态文明指数全国排名第一。“筼筜湖综合治理”等五项改革经验列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先进改革成果推广清单。

下一步

市发改委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

为我市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会上

这些市民关注的问题

有答案了

↓↓↓

提问1 请问李晓燕副主任,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疫情,对我市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我市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今年全市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7亿元,增长7.5%,比全国、全省分别高2.7和0.8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副省级城市第1、全省第3,经济运行实现平稳开局。

进入4月份以来,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等因素对我市经济产生一定影响。生产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压力加大,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较为困难。消费领域,住宿、餐饮、文旅等行业受疫情冲击较大,生活性服务业市场需求局部收缩,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趋缓。

总的看,当前我市经济运行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面临一些困难,部分指标较一季度有所回落,但我市经济韧性强、活力足的大势没有变,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和优势没有变,我们将按照国家、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和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加快推进经济平稳回升,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

一是力保市场主体。全面落实国务院稳住经济一揽子33项措施和省48条配套措施,按照“全面顶格、能出尽出、精准高效”的要求,做好政策出台、宣传和兑现工作,确保各项政策应落尽落、市场主体应享尽享。6月1日前我市已出台16份落实国务院稳住经济一揽子措施市级配套政策,预计可为企业减负超200亿元,其中:缓缴133.5亿元,退税和减收42.5亿元,社保等返还11.4亿元,财政新增支出15.1亿元。省48条配套措施出台后,我市又再出台11份市级配套政策,在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加强司法服务市场主体、促进外汇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进一步加码。

二是稳住工业基本盘。加大企业研发、技改和增资扩产支持力度。稳定产业链供应链,落实“供应链保障白名单”,建立健全龙头企业本地配套机制,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

三是强化投资拉动。实施全生命周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进一步释放投资潜力。实施项目策划百日攻坚行动,按照年度建设项目总投资3倍的目标和适度超前原则,加大项目策划生成力度。提前开工一批重点项目,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筹集项目建设资金。

四是推动服务业加快复苏。大力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通过发放消费券、数字人民币红包等形式,提升消费热度。完善本地补贴优惠政策,鼓励汽车、家电等热点商品消费。继续对商贸企业实行增量奖励措施,支持发展直营联营等零售新业态。

五是全力稳定外资外贸。强化重点外贸企业跟踪服务,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大对小微企业出口信保统保支持力度,着力拓展保税出口业务。

六是着力兜牢民生底线。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兜牢就业底线,加强高校应届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兜牢粮食能源安全底线,加强粮油肉菜等重要民生物资和各类能源物资储备。

提问2 请问林晓辉巡视员,我市如何聚焦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以及办事创业的堵点、痛点和难点,做好营商环境建设?

感谢对我市营商环境建设的关心。我们围绕市场主体的需求,紧盯先进城市最优做法,以改革创新为抓手,以数字化为突破口,经历了营商环境1.0阶段(参照世行评价标准,全国率先优化提升)、2.0阶段(紧盯国家评价体系,争创国家标杆城市)、3.0阶段(精准服务产业需求,打造招商金字招牌)、4.0阶段(聚焦包容普惠创新,提升宜居宜业品质)、5.0阶段(智慧赋能营商环境,数字驱动迭代升级),全方位打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处处优化营商环境”金字招牌。

一是问计于企找差距补短板。在全国率先建立营商环境常态化体验机制,着力寻找全市在政务服务信息化、市场监管效能和惠企政策落实等方面存在的差距,营造“人人都是体验官”的良好氛围,多形式随机开展线上线下“假办事、真体验”和“真办事、真体验”,发现办事不方便、不够人性化等堵点难点及时反馈到相关责任单位核查落实,问题属实的列入任务清单督促改进。在全国率先建立营商环境监督联系机制,在全市各行业商协会、代表性企业设立217个营商环境监督联系点,精准靶向监督政策落实情况,实时收集企业建议意见,为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工作提供决策意见并进行监督,2021年以来共收集373个市场主体反映的问题,推动各项营商环境改革政策精准落地实施。

二是流程再造打破审批“中梗阻”。比如以流程最复杂、办理时限最长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为例,我市在全国率先实施分类管理,形成“17+4+4”的审批新模式(即17种项目类型分类申报、4个审批阶段并联审批、4条工作主线并行推进),每类项目量身定制审批流程,全流程审批服务时限从308个工作日压减到70个工作日以内,小型简易低风险项目压减到15个工作日以内,首创的“五个一”项目审批管理体系被国务院认可并作为统一标准在全国推广,“多规合一”“并联审批和多图联审”被国务院列入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典型做法。

三是智慧政务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比如,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涉企政策“申报难”“兑现难”问题,我市以企业专属网页为基础,将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工作纳入2021年度营商环境提升方案中。2021年7月全市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兑现平台在全省率先建成,首批上线8个单位36项政策,通过企业“大数据”和政策“大数据”比对分析,利用部门共享信息自动筛选出符合条件企业名单,实现“兑现政策足不出户、材料准备系统代劳、扶持资金自动兑付”,从企业“上门找政策”变为政府直接“上门送政策”,无需企业主动提出申请和提供申请材料,极大减轻企业负担,大大加快了资金到账速度。截止目前,累计上线81项政策,惠及1275家企业,兑现3.1亿元。

提问3 请问李晓燕副主任,市发改委如何以项目为抓手,扩大有效投资,推进城市功能跨岛提升?

十年来,市发改委全面贯彻“跨岛发展”战略,秉持抓项目就是谋未来的理念,以谋项目、快审批、促开工、快建设、早竣工为抓手,全生命周期高标准推动岛外项目加快滚动建设。岛外城市建成区面积、岛外固投占全市比重均超过七成,岛外常住人口占全市比重超过六成,岛内外一体化进程取得积极成效。

一、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夯实跨岛发展基础

以全生命周期加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岛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和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布局联通。构筑“四桥两隧”进出岛通道,基本形成“两环八射”的快速路网以及“中心放射、三向出岛”的轨道交通网络化格局,加快推动翔安新机场,进一步强化岛外交通节点。一大批供水保障、慢行系统、海绵城市、综合管廊、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在岛外重要节点布局建设,综合承载能力和城市运行质量大幅提升。

二、民生项目先行,加快岛外人口聚集

优先推动教育、医疗、文体等项目落地岛外,以完善的民生配套设施吸引人口聚集。推动外国语集美校区、双十翔安校区等优质教育资源,华西医院、环东海域医院等医疗卫生公建,以及闽南戏曲艺术中心、新体育中心等文体惠民项目跨岛延伸。

三、优质产业项目落地岛外新城,产城融合愈加深入

按照产城融合理念,加快完善集美新城、马銮湾新城、同安新城、翔安新城等岛外新城产业园区功能,拓展同翔高新城片区范围。引导优质产业项目加快布局,天马厦门第六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厦门新能安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一期)、中创新航等一批超百亿投资的重大项目落地岛外,岛外建成工业用地面积占全市九成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七成以上,为岛外新城人口聚集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四、建立重大片区集中建设机制,大力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

以重大片区集中攻坚为抓手,加快推动岛外新城项目滚动接续建设,全市重大片区建设项目中有近80%布局岛外。大力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片区开发建设,进一步拓宽岛外新城建设资金来源,全市已启动的22个PPP项目中有18个位于岛外。

提问4 请问林晓辉巡视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在教育补短扩容、积极扩增医疗资源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有哪些经验亮点?

感谢对我市教育、医疗事业的关心。十年来,我市教育补短扩容、扩增医疗卫生资源取得积极积极成效:

一是教育补短扩容。实施“名校出岛”和“腾笼换凤”战略,推动一批优质学校跨岛建设实质性分校,建成厦门一中、外国语中学、双十中学、科技中学、实验小学等名校分校,加快厦门二中、六中岛外校区建设。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合作办学、师资交流等,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办学差距。加快岛外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学位供给,特别是2019年起实施补短扩容行动以来,2019-2021年全市新增中小学及幼儿园学位12.7万个,其中岛外新增11.8万个,占比达92.9%。

二是扩增医疗卫生资源。在岛外布局马銮湾医院、环东海域医院、翔安医院、市妇幼集美院区等一批大型医疗项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岛外延伸。加快打造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川大华西厦门医院、复旦儿科厦门医院、东直门医院厦门医院等一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医院,高位嫁接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优质医疗资源,合作共建高水平医疗机构,补齐我市医疗短板,力促医疗技术水平有效提升。加快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100%双达标。推动医改深入开展,厦门特色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向全国推广。

亮点方面:

近年来,我市立足区域医疗协同发展全局,瞄准先进、聚焦短板,着力引入高质量的医疗资源,推进高水平区域医疗中心建设。2020年以来,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复旦儿科厦门医院、川大华西厦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厦门医院相继列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试点医院开业以来医教研协同发展,有效助推建设区域医疗服务“高地”。2020年10月,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成为全国首家挂牌的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开业至今,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共引入总院已开展的临床新技术百余项,填补了57项我市乃至福建省医疗领域的技术空白(福建首例10项,厦门首例47项)。复旦儿科厦门医院共引入总院已开展的临床新技术98项,填补30余项区域空白。新生儿医学中心能开展国内顶尖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所有技术项目,成为闽西南首家达到国际新生儿救治评价体系的最高等级标准三级C的医院。医院连续两年进入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儿童医院50强”并位居福建儿科类首位。

提问5 粮食安全关系千家万户,请问孙建辉书记,我市在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做好粮食市场保供稳价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成效?

感谢对我市粮食工作的关心。粮食安全事关国运民生,是“国之大者”。市发改委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等重要论述,坚决扛稳粮食安全保障的政治责任,着力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扎实做好粮食市场保供稳价工作。近年来,我市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成绩位居全省前列,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粮油市场保持供应充足、品种丰富、价格平稳,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健全机制,强化粮食安全工作组织领导

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挂帅的贯彻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市发改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牵头全市各相关单位抓好粮食安全保障各项工作,形成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的落实推进工作机制,为确保我市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统筹推进,着力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着力壮大储备能力。持续提升粮食储备规模,市级储备规模由2012年的17万吨增加到2022年的39.3万吨,增长56.7%。同时,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我市粮食储备仓容从2012年的32万吨增加到2022年的46.8万吨,增长32%。二是着力提升粮源统筹能力。深化与省内外粮食主产区产销协作,拓展协作区域,提高协作层级,与省内外12个粮食主产区建立起互惠互利的产销协作关系。去年厦门市政府与龙岩、江西景德镇两市政府分别签订了《粮食产销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粮食产销协作关系上升到市级政府层面,进一步强化了与粮食产区的合作关系。三是着力增强粮食加工保障能力。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支持中粮海嘉(厦门)面业有限公司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四是着力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出台《厦门市粮食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落实应急重点企业奖励政策,每年安排奖励资金支持应急体系建设,全市共核定8家粮食应急加工企业和183个粮食应急供应网点。五是着力健全长效机制。修订和出台了《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的实施方案》《厦门市粮食风险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定。今年市政府已将《厦门经济特区粮食安全保障条例》列为正式立法项目,法规的出台将进一步提升我市粮食安全保障法制化、规范化水平。

三、坚持人民至上,全力做好粮食市场保供稳价工作

市发改委始终把做好粮食保供稳价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特别是2020年以来,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市场供应保障,加强粮食市场预警预测和研判,统筹调度市场粮源,协调做好加工、配送、销售等环节衔接工作,确保“最后一公里”畅通,有效保障了粮油市场供应。在去年9月我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期间,积极组织粮企加速采购粮油,迅速增储应急成品粮和食用油,畅通配送至封控区的物流通道,及时保障封控区的粮油供应充足,为夺取抗击疫情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也验证了我市粮食供应保障能力。下一步,市发改委将进一步着力夯实粮食供应保障体系,确保我市粮食供应安全可靠,价格持续稳定。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