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AI帮忙填高考志愿?千万别本末倒置!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06-20 09:10:11

2022-06-20 09:10:11

输入分数,分分钟自动生成志愿表,能上的大学和专业以及录取概率一目了然……高考志愿填报在即,“AI填报”被炒得火热。商家喊出的口号一个比一个动听,但过来人不免犯嘀咕,高考志愿如此“一键生成”,靠谱吗?

常有人说,“七分考,三分报。”志愿填报,其实是一份与高考同等重要的试卷。而填好志愿也并不容易,既要明确专业意向、摸清填报方式,又要了解院校专业设置、往年录取情况,是个系统工程。理不清头绪的家长和考生自然想着四处请教,过去对象是老师、专家,现在多了可触可及的“网络助手”,广大考生和家长花钱就能“有问必答”,自然会受追捧。

志愿填报服务对接市场需求,“这个可以有”,但关键是要专业、靠谱。眼下,该领域泥沙俱下的情况十分突出。有的商家号称掌握“内部大数据”,其实数据更新相对滞后;有的所谓“咨询师”“专家”,实际是匆匆培训上岗的,压根不专业;更甚的,为了避免纠纷,极力推荐更稳妥选择,“好分被浪费”的可能性增加。不基于完备数据,也没有丰富经验,就打着“智能”“专业”的旗号为他人“规划人生”,一次收费还动辄数千乃至上万元。这就不仅是坑钱那么简单了,是实打实的误人子弟。

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共有超过1500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志愿填报”。企业之多、市场之大,关系事项之重要,不容放任自流。一来,相关部门要对机构夸大宣传、高收费等加强监管,该罚的罚,该关的关。二来,相关方面要尽快完善相关标准与操作细则,促进行业良性发展。此外,学校、相关机构等也要加强对填报志愿的指导和服务。多管齐下净化市场,多元服务丰富选择,大家才不会“病急乱投医”。

当然,最关键的是,考生和家长要摆正心态。人生向来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上什么学、走什么路要由自己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说,填报志愿不只是分数和学校专业的硬性匹配,还牵扯考生的能力所长、兴趣、意愿等等。AI在短时间给出的“志愿表”,又怎能真实反映这些主观因素?其实,“专家”建议也好、大数据算法也罢,只是我们做选择时的辅助工具,而不是“主角”,切莫产生迷信心理、偏信盲从,最后本末倒置了。

说到底,家长和考生应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积极主动获取有针对性的招考信息,综合考虑兴趣、实力,理性分析,放眼长远,听从本心进行选择。而这一过程,考验的也是广大学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抉择时的勇气和决心。这些财富,更为宝贵,不是AI们能给得了的。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