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建设城市儿童友好空间 厦门已有部分探索经验

厦视直播室 2022-06-20 20:34:31

2022-06-20 20:34:31

  关注儿童友好成长空间建设:住建部:三个层级统筹推进儿童友好空间建设

  儿童,是城市未来的主人,如何在城市建设中更好地给予孩子关怀与温暖,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开始提出打造“儿童友好城市”的规划。此前,住建部就《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面向公众征求意见,这份导则首次为儿童友好成长空间应该如何建设提供了“中国范式”。近日,这份导则结束了征求意见期,再过一段时间,就会正式公布。下面我们结合导则的内容去了解一下,什么是儿童友好空间?

  此次住建部征求意见的这份导则明确指出,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应在城市、街区、社区三个层级统筹推进。重点工作内容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空间、公园绿地的适儿化改造和校外活动场所、游憩设施建设。在城市层面,要积极推动托育、教育、医疗卫生、儿童福利、公共体育、儿童综合服务设施、图书阅览、展示与艺术表演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适儿化改造。

  车不分流、自行车道被挤占等交通危险要素,是家长普遍不放心儿童在户外独自活动的原因之一。为此,导则提出,各地要建设适宜儿童出行的道路交通系统等,保障儿童出行的安全性。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张菁:比如说我们道路的改造,我们特别提出了一个“学径空间”,希望把城市的绿道,把人行道连接起来,把孩子们上学的路径串通起来,让孩子们能够非常方便地到达他们的学校的环境,包括他们使用的公共空间,这样的话就非常安全。

  而在街区层面,导则提出各地应根据街区常住人口规模,合理配置、均衡布局中小学校、卫生服务中心、街道综合服务设施等,满足儿童求学、就医等基本生活服务需求。社区层面,是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的基本单元,应优先配置满足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日常需求的服务设施、游乐场地和步行路径。

  在专家看来,以往我国城市建设对儿童的需求关注不够,城市面向儿童的活动场地和服务设施,在“量”和“质”方面都亟待提升。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张菁:他们更需要在城市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大人们去呵护他、爱护他,这也是我觉得中国儿童友好城市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注儿童友好成长空间建设:四川成都:听取儿童意见 打造儿童友好社区

  儿童友好,对我们许多人来说,还是一个新的概念。准确来说,它是一个形容词,完整的表达应该是一个对儿童友好的城市,是一个可以让孩子随时随地自由活动的城市。为此,它需要我们俯下身去,用“一米的高度”来看待城市规划和建设。近年来,有许多城市已经探索了不少富有成效的实践路径。下面我们接着去了解各地是如何实践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

  住建部导则中专门提出:儿童友好要有儿童参与,在一些地方已经落地实践。建于2014年的成都武侯区簇桥街道锦城社区,设计者听取孩子们的想法后,将社区的公共空间变成了不同功能的游戏区域和设施。挖沙子、玩滑梯、练攀爬……现在,社区里年纪小一些的孩子,都有专属并且安全的娱乐场地。而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去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的天文馆、图书馆、手作室参加各类活动。不仅如此,社区还以卡通等元素设置儿童慢行通道,在儿童过街入口设置慢行标识和减速带。软件方面,社区既有常态化儿童养育及家庭支持服务项目,居民可以组建亲子教育小组来学习;同时,还有定期举办的“家长课堂”,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焦虑和烦恼提供帮助。

  四川成都市武侯区锦城社区居委会主任 李鑫:我们就以儿童带动家庭,家庭改变社区,这样的一个社区发展治理路径开展我们的社区治理,从而实现儿童友好。

  前不久,浙江宁波首个儿童友好商圈建成。整个商场5个楼层都给儿童提供了可看、可学、可玩的公共空间。室外的儿童休闲游乐园,针对2-14岁小朋友喜欢钻、爬、跳等特点,设计和配套建设了爬架、秋千、滑梯等运动设施。今年,宁波希望打造不少于5个像这样的商圈和街区,把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到商圈和街区发展的总体规划。

  今年5月,深圳发布了全国首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地方标准《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南》,对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提出了细致的指标体系。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徐宇珊:比如要建儿童友好学校,就提到了在教室的走廊前庭增加儿童的活动空间。深圳不管是在顶层设计,在政策制定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已经探索出了一条有深圳特色的儿童友好建设之路。

  深圳于2015年底就开始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探索实践。如今,儿童友好城市已从最初的“概念”发展为全面铺开。目前,深圳已建成母婴室1100多间,覆盖交通枢纽、政务服务中心、公园、商业中心等公共场所。建成社区儿童之家722个,建成各类公园1200多座。

  【新闻观察:建设城市儿童友好空间 厦门已有部分探索经验】

  很多城市已经开始了探索,根据你的了解,目前厦门有没有相关探索?

  据我了解,目前厦门在城市儿童友好空间的建设层面还没有统筹性的安排,但实际上不少领域已经有相关的一些成效和探索。比如说这两年新建的马銮湾带状公园里面,就有一大片人工沙地专门提供给儿童玩沙子。另外,一些社区也在探索把养老和托幼结合在一起,比如说金山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本身是个养老机构,但在机构里面专门有一个空间,老人和小孩可以共处,这个空间里面有一些儿童图书、玩具,也有专业工作人员照护,他的理念就是老年人可以带着小孩子来这里活动,把养老资源和儿童资源融合。大多数老年人都喜欢和小孩子待在一起,和老年人多接触接触也能提升儿童尊老、敬老的意识,这可以说是一种双赢的探索。但我个人认为,儿童友好空间应该是全社会系统性的一种提升,更需要统筹规划。这些优秀的经验不应该是个案,而要变成一种社会共识。

  怎么系统提升?我们要着重关切哪些方面?

  首先是意识层面的重视,儿童关乎每个家庭,对于市民来说这就是自己的身边事,而对于政府部门就更应该要重视起来,尤其是如今二胎三胎政策落地之后,家庭儿童数量增加,这无形中也是一种压力。其次,除了新建城区需要有相关规划外,适儿化改造也十分重要。我们现在一直在提适老化改造,厦门如今的养老资源已经做到所有社区全覆盖,相比之下儿童资源下沉社区还相对缺乏,“家门口的养老院”已经有不少,但家门口的儿童资源却不多。

  另外,现有的一些儿童资源都比较集中,比如儿童图书馆、科技馆等等孩子们要集中到这些场馆来,才能享受这些资源,一些住得远的就会比较困难。再比如儿童健身游乐设施,如今公园里的健身设施很多,但大部分都是成年人使用的,属于儿童的健身游乐设施却不多。所以儿童资源的数量和分布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最后就是在我们提升改造的过程中,要听听孩子们的意见,毕竟是为他们提供服务。有时候儿童会有大人想不到的一些小点子,看到大人看不到的小风景。而儿童的一些期望和建议,有时也会成为城市建设的创新之源。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