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低碳日:绿色低碳发展 共建美丽厦门
东坪山片区,建成全省首个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金鸡百花电影节,运用“碳中和+影视”模式,在历史上首次实现“零碳排放”;湖里区行政中心成为全省首个通过碳中和的区级行政中心;军营村低碳社区、后溪工业组团低碳园区、植物园低碳景区等20个低碳试点项目,不断加快建设脚步……如今的厦门,到处都能寻觅到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子。
昨日,“落实‘双碳’行动 共建美丽家园”2022年全国低碳日厦门主场活动举行。同时,今年,市环委办又组织开展《厦门市零碳景区试点示范工程验收技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对现有验收技术规范进一步补充,使得验收体系更加完善,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
6月15日,是2022年全国低碳日,让我们一起看看我市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新亮点。
低碳园区里,光储充检示范站备受关注。
【依法护绿】
“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称。
去年,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厦门市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之近零碳景区验收技术规范(试行)》,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具有先行性、引领性和可复制性,为各地低碳示范区、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及相关标准体系创建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市环委办又迈出“低碳”新步伐,组织开展《厦门市零碳景区试点示范工程验收技术规范(试行)》的编制工作,对现有验收技术规范进一步补充,使验收体系更加完善。
主要内容
《技术规范》主要包含范围与定义、验收基本要求、创建及验收内容、指标体系等,设置了5个一级指标和23个二级指标。
该验收技术规范与之前发布的一致,利用指标计算得分后,分成一星、二星、三星等三个不同等级,一星级零碳景区得分为60-75分(含60分),由驻区生态环境局组织验收;二星级零碳景区得分为75-90分(含75分),由各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组织验收;三星级零碳景区得分为90分及以上,由厦门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组织验收。
特点
保证完整性
《技术规范》的编制在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从能源、环保、资源、建设、管理等方面设置各示范区低碳建设指标体系,旨在鼓励创建过程中,以指标体系为导向,不断进行项目筛选、优化、提升。“该《技术规范》是对低碳景区、近零碳景区验收技术规范的有益补充,使得我市景区的低碳创建体系更加完整统一。”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更具引导性
绿色低碳,需要全民行动。要培养公众绿色生活意识,让每一个人都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逐渐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此次零碳景区创建,贯穿旅游出行、住宿、餐饮、游览、购物等多个领域,打造零碳景区,也从加大低碳旅游的宣传角度入手,引导游客形成低碳环保的出行、消费理念,建立新兴旅游方式。无疑,该《技术规范》为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因此,该技术规范既充分考虑我市各示范区的碳排放、建设管理、用能类型、产业类型等实际基础的情况,又要对各示范区的低碳建设、管理起到引领作用。
注重差异性
此次《技术规范》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注重差异性,抓住侧重点,让零碳景区创建工作能够提供更多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比如,零碳景区指标设置更加注重碳排放管理,“净零碳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要求必须大于等于100%,即要求景区必须达到零碳或者负碳排放,《技术规范》鼓励通过生态固碳、碳交易、绿电交易等方式开展创建,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同时,在创建指标上,设置更加严格。增设绿色低碳建材占比、低碳建设中长期规划指标、零碳特色工程加分项指标等内容,以推动零碳排放景区创建工作保持常态化运行。
工作人员展示动力电池检测报告。
【生态碳索】
“思明碳行者”减碳有一套
上线以来已实现二氧化碳减排量45.7吨
如何调动公众参与低碳城市建设的积极性,使低碳理念渗透到百姓生活、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等各个领域,并真正转化为公民的自觉行动,形成低碳、节约、绿色、环保的消费观念和生活理念?
2021年8月25日,全国第9个低碳日当天,“思明碳行者”小程序发布,其中低碳出行场景包含了步行、骑行以及燃油车自愿停驶这三个重要的功能模块,低碳教育场景包括有奖知识答题、低碳教育视频等线上活动。
截至目前,思明碳行者小程序累计访问164072次,日活跃用户506人,全场景总计实现二氧化碳减排量45.7吨,小程序积分商城累计兑换碳币896856个。以拟人化形象“碳小鹭”的口吻,累计发布公众号文章126篇,累计阅读量5179次。初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绿色低碳社会建设新模式。
湖里构建低碳试点体系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精心呵护碧水蓝天。近年来,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湖里区勇立潮头、勇毅前行,扎实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低碳试点体系,坚持在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走前列、做表率。
“按照省市有关推进低碳试点工作要求,我们大力组织开展了低碳社区、低碳园区、近零碳排放示范景区试点创建工作。”湖里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称,湖里区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低碳试点体系,通过以点带面的试点示范效应,为“双碳”目标实现注入强大动力。
高标准创建低碳社区低碳园区
高要求打造近零碳排放示范景区
湖里区以五缘湾北社区作为试点对象,在建筑设计、基础设施等方面,处处融入绿色环保理念。通过营造低碳生活环境、宣传低碳知识、践行节能降耗等措施,创建低碳试点社区。去年11月,五缘湾北社区中央湾区琥珀湾小区通过专家验收,成为全市首批达到二星级验收标准的低碳社区试点,荣获“二星低碳社区”称号。
湖里区以盛德东南新能源生态园作为试点对象,通过铺设屋顶、车棚顶部光伏和墙面发电玻璃,建设太阳能路灯、绿色墙体、碳中和广场,打造“智慧能源系统”,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措施,将原先污水横流、污染严重的石材加工厂改造为以动力电池在线检测技术为核心,集成系能源电动车动力电池技术研发、电池大数据中心、电池检测、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为一体的新能源汽车生态园区,实现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2021年11月,盛德东南新能源生态园区低碳试点项目通过专家验收,荣获“二星级低碳园区”称号。
湖里区以五缘湾湿地公园作为试点对象,在保持原生态环境基础上,围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雨水利用、绿色低碳商品销售、碳汇能力提升等方面制定了景区改造项目清单,焕新后的景区满足一星级近零碳排放景区要求。如今的五缘湾湿地公园,碧海蓝天,白帆点点,不断为湖里区奋力建设“两高两化”中心城区注入新动能。
以湖里区行政中心为试点
创建低碳机关实现碳中和
值得一提的是,为真正将绿色低碳落到实处,常态化长效化推行,近年来,湖里区持续深化推进网格化环保监管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环保网格员绿色发展“侦察兵”“宣传员”“协管员”三大作用,让环保网格员成为绿色低碳和环保监管的“眼睛”和“耳朵”,环保网格员对所辖网格内的垃圾分类落实不到位、非道路移动机械冒黑烟、污水横流、露天焚烧等环境污染行为进行巡查,同时,依托“数字湖里”公共管理集成平台,实现事件的快速发现、集中受理、统一派遣、高效调度,有效推进了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环境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2021年共巡查发现问题18384件,为湖里区绿色发展提供坚强的环境保障。
特别是,湖里区以创建低碳机关实现碳中和为抓手,以区行政中心为试点,率先全省组织编制了区行政中心碳中和创建方案,通过优化能源系统、推进低碳交通、实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再生利用和购买碳汇等措施,成为全省第一家实现碳中和的行政中心。可再生资源系统应用、充电桩和分时租赁、地下停车场节能系统改造、节能检测系统、中水回用系统……这些低碳创新技术,进一步夯实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区行政中心机关运行成本,基本实现日常办公近零排放,年人均能耗削减2.6%、年人均用水量削减3.8%,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全员参与、全域改造,把政府机关打造成节能低碳示范点”案例更是入选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优秀示范案例。湖里区人民检察院被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授予全国首批“节约型机关”荣誉称号。
下一步,湖里区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统筹兼顾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经济,坚持共管共享、建设生态人居,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勇当绿色低碳发展排头兵。
昨日,“落实‘双碳’行动 共建美丽家园”2022年全国低碳日厦门主场活动举行。
厦门主场活动将低碳理念进行到底
活动用电来自园区光伏发电,电子节目单取代纸质节目单
昨日,“落实‘双碳’行动 共建美丽家园”2022年全国低碳日厦门主场活动举行。主会场上,市生态环境局解读《技术规范》、盛德东南(福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介绍低碳园区创建历程及创建思路、各区政府分别介绍了2022年度低碳创建目标和工作进展后,碳中和仪式正式启动。
会后,与会人员前往园区,参观碳中和广场,盛德东南·星星充电光储充检一体示范站,并观看蔚来换电站、宁德时代换电站换电演示……开启一段别开生面的低碳之旅。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全国低碳日厦门主场活动完全践行绿色低碳理念。整场活动的用电,均来自园区光伏发电;以往常用的纸质节目单,也变为电子节目单;活动结束后,活动展板灯布将被制作成手提袋,循环再利用;为抵消参会人员交通出行、活动用品、耗材等各个环节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会议主办方通过购买林业碳汇方式,实现此次活动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