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刚指示过的事,总书记又做了详细了解
人民日报 2022-06-11 19:04:04
自然灾害,伴随着中国历史的演进。如何应对灾害,考验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意志,展现出人民领袖的情怀担当。
此次四川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不久前发生的雅安地震受伤人员的救治和灾区人民生产生活,详细了解抗震救灾进展情况,叮嘱四川省委和省政府继续做好伤员救治,加强受灾群众心理疏导,做好遇难者善后处理及其家属安抚工作,稳妥安置受灾群众,保障基本生活物资供应。
抗地震、战洪水、斗冰雪、防瘟疫……中华民族经历过很多磨难,饱经风霜而弥坚,屡遭挫折而愈勇,一次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震后,我一直牵挂着你们:安置好没?能不能吃上一口热饭?孩子有没有学上?生病能不能治疗?”2015年1月,在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板房学校,详细询问的背后,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灾区人民的挂念。
“24万人的名字都刻上去了吗?有没有遗漏的?” 2016年7月,在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纪念墙前,一个也不能遗漏的关切,是对每个生命的珍视。
每一次灾害发生,总书记最牵挂的是人民。“要把抢救人员放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雅安发生6.1级地震后,习近平总书记当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四川省委和省政府全力做好抢险救灾”。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赴欧洲访问途中,得知江苏响水发生爆炸事故,强调“全力抢险救援,搜救被困人员”;在西藏考察期间,时刻关注河南特大暴雨灾害……
“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铸“剑盾”,久久为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日益完善,防灾减灾的安全之盾愈发坚实。
“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千钧重托,激励着应急管理队伍奋战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把人民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在玉树州机关,我给机关干部说了一段鼓劲的话。我说,大灾之后肯定有大变化,有你们百折不挠的精神,有党中央全力支持,有全国人民四面八方支援,大家一起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将来肯定会有一个新的玉树。”2021年全国两会上,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谈及往事。
灾后恢复重建千头万绪,却又关系千家万户。
“我一直牵挂着灾区群众,今天到山西第一站就来到这里,是要实地看一看灾后恢复重建情况。”今年春节前夕,总书记到山西考察调研,第一站就冒雪来到临汾市,专程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我很牵挂这个地方,10年了,这里的变化我也很欣慰。”2018年临近春节,总书记再次踏上汶川映秀镇的土地。
一个个新村点缀在青山绿水间,一条条蜿蜒的公路通向远方,一座座厂房在工业园区拔地而起……在灾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壮歌,创造了一个个攻坚克难的奇迹。
此次考察,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做好恢复重建规划,抓紧实施,帮助受灾群众尽早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灾后恢复重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在推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继续发力,把人民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一席话语重心长。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
“我讲过‘木桶原理’,木桶有短板就装不满水,但木桶底板有洞就装不了水。我们既要善于补齐短板,更要注重加固底板。”形象的比喻,道出“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分量。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要大力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舍得花钱,舍得下功夫,宁肯十防九空,有些领域要做好应对百年一遇灾害的准备。”2020年4月10日,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表示。
防灾减灾“如何防”“怎么减”,总书记有着深刻思考。
“‘祸几始作,当杜其萌;疾证方形,当绝其根。’我们要发挥好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见微知著,抓早抓小,着力避免发生重大风险或危机。”这句话,谈的是“防”的先手。
“要发挥好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根据职责分工承担各自责任,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这句话,说的是“合”的聚力。
朝乾夕惕,忧患系心。在地方工作时,习近平同志逢年过节都会值班。“生怕出了什么事。”2015年1月13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
“时时放心不下”,正是总书记从政经历的真实写照。
不久前的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担当作为,求真务实,防止各类‘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生。”
把人民冷暖放在心头,把人民生命摆在首位,总书记与人民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