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生疫情也无输入风险情况下查验核酸不应成为常态
6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做好核酸检测工作、抓好疫情防控有关情况。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说,核酸检测是疫情早发现的最科学、最有效手段,但在没有发生疫情、也没有输入风险的情况下,查验核酸证明不应成为一种常态。
贺青华表示,低风险地区、低风险人群以及长期居家人群,没有必要进行频繁的核酸检测。
“聚集性疫情发生以后,要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科学制定核酸检测策略,划定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次,避免盲目扩大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的范围。”贺青华表示,将受检的人员按照风险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开展核酸检测。
不要求所有城市都建立
15分钟核酸采样圈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特别强调,15分钟的核酸采样圈并不是要求所有城市都要建立,主要是集中在疫情输入风险比较高的,特别是人口多的大城市。
郭燕红表示,在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当中,核酸检测是迅速发现感染者、及时锁定管控的范围和目标,进而采取隔离等手段来切断传播途径,也是实现“四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关键措施。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染性更强,特别是部分感染者没有症状,因此导致隐匿传播,核酸检测的作用就更加凸显。所以要坚持以核酸检测为中心扩大预防的策略,才能够更早、更快地控制住疫情。
郭燕红强调,是否要建设15分钟的核酸采样圈,以及检测的频次,主要是根据当地疫情发生发展的情况和防控工作的需要,因时因势确定,不能够搞“一刀切”。
郭燕红说,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当中,像口岸城市、省会城市和千万级人口城市,疫情输入风险比较高,因此在这些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有利于为应检尽检和愿检尽检的人群提供更加便利和便捷的核酸检测服务;有利于提高疫情监测预警的敏感性,筑牢疫情预警发现的体系;也有利于更早地发现潜在风险,更快实施防控措施,避免出现大规模和爆发式的聚集性疫情。
近期,有部分地区对不参与常态化核酸检测的群众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性措施,引发公众质疑。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表示,对于采取非法强制性措施的地区、单位和作出决定的个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将要求有关地方及时整改纠正,也欢迎媒体监督。
违规对十混一样本混管检测
有阳性漏检风险
前段时间北京市在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发现个别核酸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违规对五混一、十混一的多管样本进行混管检测。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表示,这种做法有阳性漏检的风险。
李金明介绍,混采的做法,五个采样拭子、十个采样拭子、二十个采样拭子放在一个采样管里面,经过理论验证、实验室验证,和在疫情发生地真实患者样本的现场验证,检出率和单采样本没有明显差距,检测准确可靠。
但是,李金明表示,如果实验室把十混一的样本,拿到实验室以后再三个一混、五个一混,就变成了三十个合在一起,五十个合在一起,对样本会有一定程度的稀释,这是没有经过实验室的验证,也没有经过临床样本真实的现场验证的,不能证明这种混合样本跟单采样本的检出率是不是有差异。所以,这就有阳性漏检的风险。
会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昂也表示,这种做法人为稀释了样本,违反了质量安全的有关规定,增加了漏检风险和污染机会,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干扰了疫情防控大局。北京涉事机构已被停止执业,对相关人员的违法行为已移交公安机关进行立案侦察。
核酸采样棉签含致癌物?
采样对个体没有伤害
近期核酸检测采样棉签含有荧光剂、环氧乙烷等致癌物的传言引发广泛关注。也有公众反映,做核酸后恶心的感觉比较强烈,怀疑其中有一些刺激性的物质,会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对于这些传言,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回应称,采样对个体没有伤害。
李金明首先介绍,采样拭子看起来像棉签,但是它不是棉签,它的材质是聚酯或者尼龙纤维,跟日常生活中的牙刷比较类似,牙刷的刷毛也是尼龙的。
对于恶心或引起刺激的问题,李金明表示,采样拭子属于医疗器械,它的生产环境和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质量监管有相关标准,产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无毒无害,生产过程中也不会产生有害的物质。
至于采样过程中的不适感和刺激,李金明表示,不同的人反应不一样,比如有的人咽部比较敏感,在咽后壁刮的时候觉得不舒服,受到刺激,有异物感,就会产生痒感或者呕吐的感觉,有的人容忍度则大一些。这些个体的差异比较大。
李金明还介绍了一种情况:采样时,有的人张开嘴,软腭把舌根合在一起了,采样员想保证采样质量,就会往里探,要找咽后壁、扁桃体,一探就有刺激,有的人刺激反应就非常强烈,出现了呕、咳,但是一旦采样完成以后就很容易缓解。
对猴痘和不明原因儿童肝炎
我国已具备核酸检测和筛查能力
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介绍,我国已经具备了对猴痘和不明原因儿童肝炎的核酸检测和筛查能力。
许文波介绍,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导致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中国CDC病毒病所已经建立了针对猴痘病毒基因双靶标的实时荧光PCR方法。中国CDC已经对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在非洲塞拉利昂进行了验证,所以我国有能力通过对疑似输入病例的临床标本开展实时荧光PCR检测猴痘病毒的基因,这样我国就可以及时发现潜在输入的猴痘病例。
关于不明原因儿童急性肝炎,现阶段,WHO建议采集疑似患者血液、尿液、粪便和呼吸道标本(必要时采集肝活检标本)开展病原筛查,包括腺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水痘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等。
许文波表示,上述病原都可以通过实时荧光PCR方法进行检测,我国已经具备了检测上述病原体成熟的技术储备、可靠的核酸检测和筛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