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建设音乐之岛的“源”动力:百年精彩 鼓浪屿家庭音乐会“回来了”

特区新闻广场 2022-06-09 22:00:50

2022-06-09 22:00:50

音乐,是鼓浪屿的核心内涵,它融合在鼓浪屿的街巷之间和居民的生活里。走过漫长岁月,鼓浪屿的音乐之路也历经沧海桑田,如今在新的时代,她又要如何挖掘“源”动力,重塑那座乐声飘扬的“音乐之岛”呢?在鼓浪屿申遗成功五周年之际,我们栏目推出系列报道《寻找建设音乐之岛的“源”动力》,让我们一起乘着音符,去鼓浪屿上寻找回答。今天,我们就从鼓浪屿的家庭音乐会讲起,

5月28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鼓浪屿家庭音乐会,在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褚耀武先生的祖屋褚家园里拉开帷幕。

在这场音乐会上,悠扬的旋律交织着回忆

大提琴演奏者 卓载欣:进来以后我一直想回忆,50年前在这里学大提琴的经历。

厦门市音乐学校声乐教师 佟雨轩:在50年,100年前,就有很多音乐家经常在这里开家庭音乐会,我站在这里感觉很神圣的。

褚家园现任主人 谢锦聪:重新的聚集到一起,重现昔日那种风情。

家庭音乐会,这个曾经活跃在鼓浪屿上的活动,再度焕发出它的风采。

在鼓浪屿管委会的推动下,鼓浪屿的居民们经过两周的筹备,自发举办了这场家庭音乐会。李未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著名音乐教育家,也是这次家庭音乐会的节目策划人之一。他的母亲是有着鼓浪屿“夜莺”之称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颜宝玲,作为鼓浪屿人,这样的家庭音乐会,几乎伴随着他的童年时光。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鼓浪屿人 李未明:我家里过去也经常举办家庭音乐会,那是非常美好的回忆,有专业的音乐家,有业余爱好者,一般在周末或者傍晚聚集在一起,非常温馨。

不止是李未明,关于家庭音乐会的画面几乎镌刻在每一个“鼓浪屿孩子”的记忆里。

最早,西洋音乐是以舶来物的形式登陆鼓浪屿的。19世纪西方人为鼓浪屿带来了第一架钢琴。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一批海外华侨陆续返回鼓浪屿,又在岛上营造出了以钢琴、小提琴为主的古典音乐艺术氛围,涌现出一批音乐名家。于是,一种呼朋唤友、邻里组团的家庭音乐会,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交形式,在鼓浪屿上逐渐形成。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鼓浪屿人 李未明:(那时)家庭音乐会太普遍了,我觉得家庭音乐会的形成,不是刻意打造出来的,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氛围,包括心态,包括追求(形成的)。

在音乐的滋养下,这座小岛孕育出了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庭音乐会的主办者常常是医生、教师、建筑设计师等等,在近百年的时间里,鼓浪屿上几乎是家家有琴声,人人爱音乐。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鼓浪屿人 廖少廉:给我印象很深的一点,我们这边的人,一个是热爱音乐,还有一个是认真,都(把音乐)当回事,不是玩票的,所以我觉得我在这里长大,受到这种认真的熏陶很明显,这直接影响到我之后的工作学习。

日月更替,岁月流逝,鼓浪屿也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前行。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岛上的人员结构逐步变化,家庭音乐会也开始从岛上居民的主流生活圈里淡出。但音乐的种子早就扎根在这片土壤之中,等待着下一个花季。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鼓浪屿人 李未明:现在我家仍然有举办家庭音乐会,是我这代人的朋友,我们现在社会在发展,要完全恢复过去那种家庭音乐会,我觉得难,也不必要,如果今天的家庭音乐会,我倒是很希望它可以融入现代元素,现代的东西,但首先要让人家回忆过去的家庭音乐会,了解家庭音乐会。

这场家庭音乐会的举办,让许多心系鼓浪屿的人再次因为音乐“同频共振”。音乐会上,外籍音乐家、青年音乐家们的表现,收获了满院的掌声。今后,这样的家庭音乐会还将在鼓浪屿上定期举办。不管是岛上的居民,还是热爱鼓浪屿的人,大家自发地为音乐踏浪而来,让家庭音乐会再次成为桥梁,在新时代下,搭建起鼓浪屿的“音乐朋友圈”,成为建设音乐之岛的“源”动力。

钢琴演奏者 鼓浪屿人 饶舒璇:将来有可能,我们也是很希望能把鼓浪屿家庭音乐会的文化传承下去,因为这毕竟是个非常好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形式。

鼓浪屿管委会市场处副处长 苏玲:家庭音乐会可以说是鼓浪屿音乐文化非常重要一环,根植在鼓浪屿音乐的基因里的,一开始我们有一点半扶持的,后续让他们自发地举办家庭音乐会,这也是音乐之岛建设的一个源动力,就是要呼唤鼓浪屿音乐文化的回归。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