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同舟共济赛龙舟 增强民族凝聚力

厦视直播室 2022-06-03 20:42:33

2022-06-03 20:42:33

龙舟竞渡,又是一年端午时,厦门集美龙舟池再度迎来赛龙舟盛况。今天,“龙腾虎跃”2022海峡两岸赛龙舟活动迎来了总决赛。经过激烈角逐,集美街道龙舟队包揽了男女组的冠军。作为两岸最大的龙舟交流活动之一,赛龙舟活动已经成为推动两岸交流、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龙腾虎跃”2022海峡两岸赛龙舟活动举行开幕式

开幕式举行了传统的“点睛仪式”,一点龙眼,二点天庭,三点龙鼻,四点口利,五点龙角,嘉宾们为龙首画龙点睛,点出中华儿女的美好祝愿。随后进行了300米直道赛的决赛。经过昨天的对决,今天共有青少年男子组、女子组,社会男子组、女子组4个组别共24支队伍进入决赛。

台湾高雄参赛选手 李轩宇:我觉得集美两岸龙舟赛,它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让我们两岸同胞多多交流,我们可以共同传承中华民俗,共度佳节。

台湾屏东参赛选手 陈薇如:也是第一次在大陆这边吃粽子,然后还可以在端午节时候赛龙舟,训练过程中我们也不会刻意地想到,我是台湾的她是大陆的,我们二十几个人在龙舟艇上朝一个目标前进。

这次比赛,每条龙舟上有20名划手以及船头的鼓手和船尾的舵手,在10米宽的赛道上,他们要在节奏上保持一致才能提高速度。而300米直道的赛事既结合了专业龙舟赛事当中,200米的短途冲刺,也结合了500米的中途耐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赛事技术代表、龙舟国际级裁判 陈雪花:这两天的天气特别给力,水下也没有障碍物,都符合赛事规定。每支队伍要上场的时候都会喊口号和合影,体现了龙舟的团队精神。

经过激烈的比拼,12支积分靠前的队伍获得进入总决赛的资格。总决赛合并青少年组别和社会组别,只分男子组和女子组各6支队伍进行最后的角逐。

集美街道龙舟队包揽男女组冠军

总决赛的比拼最为激烈,选手们提桨破水、在铿锵有力的鼓声下保持节奏和频率,卯足了全力。首先开始的女子组总决赛,前三赛道的三支队伍,在启航阶段都占据着不错的优势,到了中段第三赛道的集美街道保持着稳定的整体输出,也把优势带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最终以1分15秒041的成绩夺得女子组冠军。

集美街道龙舟女队领队 陈威龙:队员平时在教练的带领下辛苦训练,(今天)就是表现出我们应该有的实力,拿到了我们心里想要拿到的成绩。

在随后举行的男子组总决赛中,第一赛道的集美学村体协和第二赛道的集美街道,起步阶段都冲在了前面,随后集美街道节奏越来越快,最终以1分0秒64的成绩摘得第一。

集美街道龙舟男队划手 张翔:22个人都是朝着同一个目标,然后前进的目标,动力都是在终点,浆的力量、力道、精神都是合二为一的,这是最好的状态。

两岸运动健儿劈波斩浪,岸边观众热情呐喊,共同见证了这场端午传统民俗文化盛宴。

学生 赵旭东:感受到两岸的年轻人共同努力、共同拼搏,感受到他们的朝气,特别有青春的活力。

市民 陈美玉:我从小就在集美长大,就长在龙舟池畔,以前划龙舟我小时候看是在小池,后来陈嘉庚建了这个大池,就在大池比赛。本来是我们自己划,后来就请了台湾的同胞一起划,增进两岸同胞的感情,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大家一家亲。

陈嘉庚与“龙舟竞渡”的故事

说到龙舟竞渡的恢复与焕发生机,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陈嘉庚。嘉庚先生在其中都做了哪些改革?厦门集美的龙舟赛事又是如何一步步壮大,变成两岸文体盛会的呢?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故事。

1913年,身在南洋事业有成的陈嘉庚回到集美,立志在家乡实践其兴学理想,“爱国始于爱乡,强国必先强民”,他认定“恢复国民健康”是“振兴教育”的先决条件,不仅在所创办的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主张“德智体”三育并重,大力推行体育运动,还倡导支持开展国内外体育交流。

新中国成立不久,77岁的陈嘉庚离开生活了60多年的南洋,毅然只身回国定居,积极参政议政、建设家乡。为丰富师生和乡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体质,他决定恢复龙舟竞渡。1951年6月10日,首届“集美学校龙舟竞赛大会”在集美东海域举行,一改闽南传统两船相斗为数船齐发。赛后针对出现的问题,陈嘉庚着手进行一系列改革:采购木料并亲自督工,建造统一规格的七彩龙舟;围海筑堤,建造了我国第一个龙舟竞赛专用人工池。从1951年到1961年,“集美学校赛龙舟”活动年年举办,规模越来越大,成为福建省重要体育赛事之一。

改革开放后,集美龙舟赛自1980年恢复举办,并于1987年举办首届国际龙舟邀请赛,为国内首创。为打造厦门特色的两岸文化交流平台,2006年的海峡两岸龙舟赛迎来两岸51支队伍参赛。2008年比赛升格为国家级赛事,2010年被国台办确定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重要项目,2011年升格为海峡两岸(集美)龙舟文化节,2017年被纳入海峡论坛重要配套活动。这项“年年有创新,届届有亮点”的文体盛会,其海内外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弘扬嘉庚精神的同时,更承载着两岸同胞增进交流、融合发展、促进统一的共同期盼。


新闻观察1:同舟共济赛龙舟 增强民族凝聚力

今天来到演播室的观察员是熊伟,两岸同胞在厦门赛龙舟过端午,这是不是也是嘉庚先生乐于看到的?你作为记者也去过很多次集美龙舟池,你怎么看这项赛事的发展壮大?

经过了这些年的发展,海峡两岸赛龙舟活动已经成为了两岸的一个互动平台,也成为推动两岸交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再加上有中华民族传统佳节——端午节这个大背景,这样的赛龙舟活动让两岸人民产生了更深的共鸣,这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最生动的体现。也就想嘉庚先生当时倡导的那样,我们既要强健的体魄,也要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赛龙舟有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管多少人在这条龙舟上,只要听到鼓点,所有人都要团结,动作整齐划一才能获得胜利。这是一项群众性的体育运动,所有参赛者都要有同舟共济的意识。这次龙舟赛,两岸的选手都参加了,大家通过这样的赛事更能感受到团结、凝聚的作用。两岸人民要像赛龙舟一样,有这种同舟共济的意识,那我们中华民族就会更强大。

两岸龙舟斗阵行两岸诗歌会举办

今天,两岸同胞不仅仅是赛龙舟,还参与了龙舟斗阵行两岸诗歌会。两岸青年朋友们通过歌曲、舞蹈和朗诵等方式,诵读、表演两岸主题诗词,生动演绎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诗歌会的开场节目,由两岸青年创作团队-青青之约乐队带来《台湾通史序》和《有一种美叫集美》的歌曲串烧,台青们将说唱与二胡巧妙衔接串联,诉说两岸的历史情缘。

青青之约乐队创始人 在厦台青 赖赖:透过这样的两岸融合交流的当时,去做创作音乐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这边你只要有才华,只要你敢秀出来,你就会被认可,所以我觉得这边的舞台很大。

青青之约乐队成员 潘文欣:是比较创新的一个方式,可以感受到台湾同胞,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现场,两岸青年还演绎了多首两岸主题诗词,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忆往昔、看今朝,打动现场观众。

端午“热”风越海峡:一水同舟 两岸同俗

每逢端午佳节,台湾基隆河畔龙舟竞渡人声鼎沸,与集美龙舟池上的情景一脉相承。两岸同宗同源同文,同一句“端午安康”,道出了中华民族传统佳节的内涵。

端午是台湾三大民俗节庆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两岸同胞都会共同缅怀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都一样有划龙舟、包粽子等民间习俗。

赛龙舟在集美和台湾同称“别舲舳”(请闽南话配音),都是保留了古代中原河洛地区元素的闽南话。此外,端午那天还以雄黄酒点额头、去暑毒,这些广为人知的习俗在两岸也都大同小异。

所谓“和而不同”,台湾在端午文化传承中也有所创新发展,比如吃粽子,端午时节正逢学子们进入备考期,“包粽”谐音“包中”,所以粽子在台湾很受欢迎,商家为迎合年轻人的口味,不断在粽子的寓意和配料上创新,吸引大家经常沾一沾“好彩头”。

在台湾,端午节最有趣的活动是正午12时“立鸡蛋”比赛,为的是祈福讨彩。另一个习俗就是取正午的“午时水”,相传具有除秽、转运、解暑热去时疫等功效,而最富传奇色彩、引人争相取用的“午时水”,则来自大甲镇砧山上的剑井,因为那传说是当年郑成功插剑祷泉的地方。


新闻观察2:彰显文化自信 让传统节日更有“魅力”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你觉得如今的端午节,“端午味”够不够?在这些传统节日的活动中,你观察到了什么?

不得不说,这个端午节的端午味很浓,新闻中大家应该也都感受到了。赛龙舟、吃粽子这些端午节的传统人人皆知,我们沿袭着千百年来的习俗,体验着相同的仪式感。这些年我们对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重视大家有目共睹,比如一些学校里会举行端午节的传统互动活动,一些社区、单位也会开展包粽子、送粽子等活动,这种仪式感让传统节日更有魅力,也彰显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但我认为,传统节日的这种魅力还可以再提升。在新时代下,传统文化如何在保留其内涵的基础上更多融入到现代社会中,让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提升,这个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我们所谓的这种氛围感和仪式感需要更多地融入生活,让更多人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其中,而不是一种远观的割裂感。

与此同时,我们更要在仪式感中追寻更多深层次的精神需求,这也是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核心价值之一。在当今社会中,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意义和精神大家基本都知道,但“感受”却有待提升。对于一种情怀和精神,我们“知道”和“感受过”这两种维度对精神层面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通过一些文艺作品、文化活动或者其他形式去增强这种“感受”,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许会大大提升。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