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保护生物多样性 各方上山下海显神通

两岸新新闻 2022-05-22 22:12:51

2022-05-22 22:12:51

  生物多样性资源是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两岸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各有特长。在台湾,研究人员上山下海,通过科技手段推动生态保护,也让民众对台湾地区的保育类动物有了更深的了解。

  2020年5月,台湾屏东科技大学鸟类研究人员,在一棵20米高的树上发现一个鸟巢,里面有一只林雕幼鸟,这让研究人员惊喜不已。

  台湾屏东科技大学研究人员:小心,它会抓喔。

  研究人员安抚林雕幼鸟的情绪,给它取名“TORO”,并在它的身上安装了太阳能卫星定位发报器,随后放飞。经过将近两年的观察,研究人员不但掌握了“TORO”的路径,还有意外的收获。

  台湾屏东科技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教授 孙元勋:它的弟弟妹妹,有可能今年会出生。因为它妈妈,好像又在同一个地方孵蛋了。

  林雕有鹰王之称,是台湾地区最大的猛禽,活动于中高海拔森林地区,成鸟翼展可达1.8米。据介绍,一只成年的林雕,一天活动距离大约50到70公里。

  台湾屏东科技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教授 孙元勋:它的滞空能力非常强,所以它跟一般的猛禽不太一样。一般猛禽比较是会守株待兔,但它比较是主动出击,在树冠层上面慢慢巡弋,去找有没有鸟巢,或是松鼠的巢。

  在南台湾,“TORO”的一举一动,研究人员尽在掌握。而在北台湾的基隆潮境保育区里,民众在线上就可以看到美丽的海底世界。

  清晨6点多,鱼儿们围着海扇悠游觅食,成群结队的鱼游过,顿时欢腾起来。到了傍晚,石斑鱼单挑章鱼,搅起水底泥沙。在这充满惊奇的海底世界里,还有意外小插曲。

  台湾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馆副馆长 林青海:海龟它竟然在那边玩,在搞破坏,居然把我们的海绵珊瑚把它又弄破了角。

  画面中这只游来游去的海龟,跟桶状海绵亲密接触,不小心弄掉一块。这些有趣的画面之所以能被民众看见,正是因为有水下摄像机的跟踪拍摄。

  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馆副馆长 林青海:透过这样的技术,可以来加强远程的监控维护管理。

  原来,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馆在潮境保育区,架设了三座海底水下摄像机,实时观察海底的景象。三个不同方向的镜头,不仅可以记录环境变化,也让海底垃圾一览无遗。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在掌握海洋生物日常的同时,也进一步唤醒民众保护海洋生态的意识。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